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开局百万兵 > 第227章 山北特区(二)

第227章 山北特区(二)

当然,如果《山中日报》和足球赛的申请能够通过的话,就更好了!

………………

不出意外的,袁则立入阁在体制内引起了一阵骚动,但也仅止于此,官场中人更关注的反而是内阁学士的人选。

内阁大学士地位尊崇,可他只有个位数,太少了,对于大夏庞大的官僚集团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不敢想,不敢奢望,现在好了,有旁听权和提议权的内阁学士的出现,等于给大部分中高层官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一时入不了阁,混个内阁学士的头衔也不错啊,何况,先成为内阁学士,他日再进一步也比别人容易些不是?

关键是有了学士头衔,分量不一样啊,一下子就和同级拉开了差距,一个是中枢大员,一个是高级官员,质的不同,远不是节度使这一类勋阶能比的。

只是目前,唯有首都长官被确定挂内阁学士衔,其余者皆无定论,全靠自己争取,或上头青睐。

而现在的首都长官是袁则立,他如今已是内阁大学士,自然不需要再挂次一级的内阁学士,如果短期内高级官员不做职位调整的话,未来的首都长官将是新港区尹郭瑶,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

山北区,通口镇。

山北区尹姚先邦戴着斗笠,穿着毛绒大衣,将身子裹的紧紧的,抵挡着呼呼的北风,脚下则蹬着一双皮靴,踩踏着泥泞的土地。

跟随他身后的,有区工曹、区户曹、区监察、区刑曹、区通政室、区警察局、区新闻局、区交通局、区建设局、区工商局、通口镇等大小官员。

自内阁学士制度被公布后,姚先邦就再也坐不住。

这不,姚大区尹不惜顶着萧瑟寒风,开始对全区五十多个定居点进行全面视察,通口镇是他此行的第七站。

通口镇,位于避风山脉平缓的北麓,恰好守在联通山中、山北的北部通道(山北称盐毛道)的北端出口,是山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是山北南部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控制山北南部各部落的重要屯兵点,一旦有变,屯驻在关口的驻军可第一时间前往镇压,甚至局势失控后,山中驻军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盐毛道杀出,加以平叛。

通口镇城镇常住人口两万四千人,是山北第三大人口城镇,仅次于特区治所西海区(常住人口五万余)和东北第一大港北海镇(常住人口三万余)。

通口镇在整个山北区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姚先邦来通口镇来的也比较勤,上任伊始就来过一次,但每次来,他都看的比较认真,这次也不例外,决然不会像之前走过的六站一样,走马观花——其实真没什么好看——而通口镇能看的东西,值得他重视的东西有很多。

其中,通口镇最令区府关注的莫过于盐毛道的加固和扩宽,以及对北段的巡防。

盐毛道,顾名思义,是为用来交易盐和毛的道路。

盐,指山中郡北通县盐池镇开采出来的井盐,同时也是大夏建国初期最重要的食盐来源,至今仍然与新港夙沙生产的海盐,并列大夏盐业支柱。

毛,主要指羊毛。

山北区是在原木刻鞑靼的草场上建立起来的,成立至今两年不到,虽经中枢大力移民实地,大肆开荒造田,发展工商,对外贸易,但畜牧业依旧是山北区的主流。

一提到畜牧业,作为现代人的夏凡,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牛奶,其次羊毛,再考虑到时代背景,理所当然的,羊毛的重要性肯定比牛奶高。

在夏凡的督促下,工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羊毛纺织的研究。

得益于大名单中无所不包的人才储备,羊毛纺织有条不紊的走出了实验室,走向成熟化、量产化,继而走进千家万户。

好比姚先邦身上的大衣,就是羊绒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封州王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无敌万岁爷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水源王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紫鸾记一步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