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本竟然是一首民谣,杨修觉得朗朗上口,便读了出来: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杨修读到一半,泪水竟然渐渐淹没了眼眶,他抹了抹眼角,抑制住哽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只是好书会有很强的代入感,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杨修读这本书,便隐隐就觉得战争简直就是杀人诛心的罪魁祸首。
一切的生离死别,两心孤寂,都是因为战争而起。
以前看到这种不爽的文章,他基本上就丢在一旁不看了。
就像当年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诸葛亮一死,杨修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直到后来妈妈教导自己,说男孩子要有责任心,对女孩从一而终,对一本书也要从一而终。
于是杨修又捡起了《三国演义》,但那时他已经是高中时候了,只有学习之余才有机会读上几千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这是对《三国》最真实的写照了。
杨修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也全部记在心里,就又去拿下一本书看了。
大约半个时辰,他读了长短不一共计49本书,工作人员被他的效率惊呆了。
方才那个腹诽的人再次发出冷笑:“到底是富贵人家的公子,读书从来不求甚解---”
说完他看了一眼旁边正在擦拭书架的女子,希望得到认同。
谁知那一身白衣的姑娘冷哼一声,花痴的望着杨修,反驳男子道:“人家投胎投的好,你管的着吗?”
男子木然,他有些茫然的发现,女孩喜欢的还是有钱人。
杨修把49本书全部归于原位,倒背如流不敢说,但至少混个脸熟。
他觉得自己应该制定一个每日读书计划,了解一下东汉末年的风土人情。
否则处在“异地他乡”,人生地不熟,不好混。
下课钟声响起,杨修伸了个懒腰,走出了藏书阁。
午餐的时间要到了。
吃饭不积极,脑子有问题---
---
---
杨修有点低估了这个时代人的办事效率。
第二天《算术》课,张昭抱着昨日的考题走了进来,面色有些阴沉,但还带着一股咋惊咋喜。
老家伙脸色越是阴沉不定,越是让人捉摸不透。
“这么快就出成绩了?”杨修暗暗吃惊,就算是高中的随堂小考,也没这么快。
张昭把试题放在案牍上,冷着脸说道:“大家觉得你们考的如何?是否满意?”
每当老师问出这样的问题,杨修就知道要完。
这是在挖坑给同学们跳,谁要说自己答得好,张昭就会立刻亮出成绩,狠狠打脸。
还是不要触霉头的好。
可是有人不这么觉得。
谁?
当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司马懿!
这个在三国后期干掉所有人的狠人,为毛前期是个二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