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销售出去了近六千份《新闻报》……”这次在应天府销售《新闻报》是沈长卿一次大胆的尝试,只是这次尝试并不成功,虽然销售出去了六千份的《新闻报》,但如果算上人工,差旅费等等话,实际上却是亏了一大笔钱,这让沈长卿不敢继续再去应天府销售了。
“应天府有民间小报吗?”王浩此时想到后世的经销商销售模式,他觉得对于现在处于困境中《新闻报》来说,完全可以尝试去使用这个办法,就算失败了也不会产生更坏的效果。
“据我所知,是有的,不但应天府有,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也都有,除了应天府一两个月会出一期小报之外,其余两京,半年也难得办一期小报。”沈长卿办了《新闻报》之后,根据王浩的建议,特意对民间小报做了一次非常简单的调查。
“我建议文伯可以在应天府寻找一个人专门负责应天府报纸的销售,这个人最好是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
“具体如何操作?”
“一旦使用活字印刷,我们每份《新闻报》的成本已经大大下降,我们完全可以按十五文一份的价格批发给应天府的负责人,让他负责在整个应天府的销售,所得利润也全部归他。”王浩采用的是经销中的包销模式,即指经销商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对指定的商品享有独家专营权。
“这个方法倒是值得一试,采用活字印刷之后,我们印一份报纸的成本只需十五到十八文之间,而其他小报却需要五十文左右,按十五文的价格包给他人来销售,虽然依然会有轻微的亏损,但我还是能接受的。”
王康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在印刷中一个比较大的成本便是制版,尤其是在雕版印刷中,雕版的成本是整个印刷过程最大的成本,这就使得印一千份与印一万份之间有着巨大的价差,《新闻报》便是依靠巨大的印刷量来降低成本,现在使用活字印刷,成本相对于其他小报,成本下降得更快。
“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我马上会派人去一趟应天府处置此事。”沈长卿也仔细分析过《新闻报》此次应天府销售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是人工开支过多导致的,但如果不派遣足够的人手去应天府的话,那销量又无法保证,这就使得整个销售陷入一个死循环之中,现在王浩另辟蹊径,仿佛让他看到了新的曙光。
“我的话本,市面反响如何?”王浩非常关心话本的事情,“三言两拍”是他非常喜欢的书籍,他可不想让这一套书废在他手里。
“暂时无法得知,我们现在的人手和钱财根本不能支撑我们按二郎你说的去进行调查。”沈长卿也想按照王浩说的对每一期《新闻报》的内容进行调查,找出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扩大《新闻报》的销量。
“现在《新闻报》的困局,归根到底都是被钱财所制约。你让我为惜惜造势,现在的效果倒是非常明显,杏楼的生意仅仅几天的功夫已经比以往翻了一倍,惜惜的名声现在也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师。”
王康对花魁评选似乎有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执念,他只要有机会就必定会来劝说王浩,那怕王浩已经答应了,他又巴不得赶快让花魁评选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