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难以理解,有两个原因,一概念不清,二逻辑混乱。大部分研究常用专用的名词而且配以复杂难懂的定义,并且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繁杂。如果能够简化逻辑和明确概念,那么科学知识会更容易掌握。
其实利己主义拖慢了人类的进程,很多探索都是没有效率的,伟大的发现是注定属于少数人,还是终究会到来?比如牛顿,如果他没有发现牛顿定律,那么会不会有其他人发现?这很难说,所以我们很难评判他的价值,只能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获得了世人的仰慕。同时他也失败了――构筑了一个看似完美的体系,但其实它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想想看,一个错误理论却在当时被世人崇拜,这无疑是场灾难。
相比之下霍金显得格外的纯粹,因为他不在乎世人如何评判他,最终他亲自否定了自己的猜想,看似没有太多伟大成就。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让人敬佩。
试问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精神哪个更重要?这并不难想,因为科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的未来。
这个时代不会有太多科学伟人,因为所有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还有人重新定义了真理的价值: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衡量真理的话,那一定是金钱。
因为这符合交易规律,发现真理,用于社会,产生价值,难道不该有回报吗?
……
……
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很好,但理论只是理论,能用于实践才有价值。将精英教育转型成公共教育的过程注定非常艰难。精英教育是把部分智商情商不低的一挫人培养成才。公共教育是为所有人提供成才通道,无论智商多少情商多少。
所以实践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艰难的关卡――如何建构新的教育体系。
就在这时,儒族的强大才真正体现出来。有心人从牙签和曼央的对话中找到启发――词语通用度。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词语通用度,一个词语在一个文明的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次数。次数越多词语通用度越高。无论什么语言,词语通用度最高的当属介词。语法中,介词起辅助作用,介词的表达的其实是抽象的逻辑。简化逻辑从最基本的介词入手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而且,通用度越高的词语意味着使用的人越多,越多的人理解。由此,是否可以求取一个“词语的最大公约数”即所有人都认识的词的集合。在这个集合内重新创建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最大程度的被人掌握,也就是说只要识字,就能轻易理解其中的意思。
于是人们沸腾了,这是种颠覆性的想法,不去教育人,而是去教育整个“科学体系”,让知识学习人。
几天内,教育体系逐渐成型。
一、科学分红制
任何人的科研成果都由专门的评定机构进行评定。(评定机构的初始组织多数为精英派成员)之后用于社会发展,根据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对科研人进行分红。(详细分红方案见诺贝尔算法)
二、真理之书计划
将所有科学知识汇编成真理之书,并对所有人类开放。重新编译已有的科学成果,确保多数人能轻松掌握科学知识。
当然这只是最粗浅模型,具体细节应据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