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天还有些不太相信战局会变化的这么快的孙承宗,当得知城西的溃败的时候再权衡再三之后终究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曹文昭、尤世威等人虽然还觉得有些遗憾,不过袁可立、毛文龙等多少有些脑子的辽东军文官统领却觉得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敌军那伙强悍的军队接连两次所展现出来的表现,已经让大军在京城取胜的机会再次失去了。
“我军难道就这样撤退了?其实我军还可以在城外建立大营,城外我军本来就有这些月以来修建起来的比较坚固的大营,这样,京城的敌军或许也不敢轻举妄动,轻易袭击我军,毕竟在这个时候对方虽然拥有少量精锐,可是要是主动进攻也未必能讨的了多大好。。。”毛文龙的提议是在城外的后方大营所的方向上留守十万大军防备的坚固据点以牵制守军兵力,掩护精锐主力后撤,可这归根结底还是在战略上打算放弃了。
曹文诏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机会建立更大的功业,并且整个京城内的守敌虽然名义上拥有的兵力超过十万,可也不过是极少数精锐加上大量勉强堪战的炮灰了。利用在通州及外围一带的守城,通过自己在练兵方面的才能耗死对手或者至少赢得突围脱困的能力还是很容易的事。
在下达了继续从辽东乃至山西方向增援过来一些骑兵之后,孙承宗终于下定了决心再展开一次猛烈的进攻之后全军撤退的决心。
就这样,在旧历十月初五,曹文诏率领的战略集团首先趁着河流还没有完全断流的情况乘船撤向通州,随后孙承宗和袁可立分别率领两路数万人左右、包括大部分精锐骨干的兵力分别向南面乃至东面撤退。
发觉到城外的敌军有展开撤退的迹象之后,孙应元提议全军以志愿营为先导展开反攻,萧轩却拒绝了这种提议,直言不讳的说道:“志愿营之前接连不断经历两次大战,纯损失都已经过半,不经过几个月的修整和恢复,很难再如以前那样投入作战的。敌军要退就让其退去吧。在战斗力的发展方面,敌军与我军应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萧轩的说法当然有其客观上的足够理由和依据,在正常的情况下一支像样的队伍如果在一次大战中纯损失过半,没有少则几年,多则十年的时间是决然恢复不了元气的,越是精锐的队伍往往越是如此。因为在这个年代真正拥有惊人战斗力的顶级精锐无一不是自少年时就开始培养,不知花费多少心血才形成的精锐。所谓几个月就能恢复战斗力的说法,都显得有些相当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