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早春三岔河口的一战也让萧轩乃至队伍内的很多人战后的总结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虽然从战术上来说进攻的一方往往会吃亏,可是如果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所得到的、乃至给对手带来的打击总的来看会远超过之前的代价。
如果三岔河口这一战,队伍仍然像以前一样采取消极战略,给对手从容临阵进攻的机会,或许仍然有机会击退对手。可是在损失未必能够缩小多少的同时决然无法取得这样的战绩。
更重要的还在于:积极主动的作战可以让部队的质量、指挥人员的优劣更明确的暴露出来,从而大浪淘沙。这样就算战事不利而最终亏本,考虑到在大浪淘沙上的意义也不会亏的太多。
想明白了这一点,萧轩在组织重新完成整编后的志愿军第一师从水路撤入盐山至北京一带后仅仅稍作休整,集中了北直隶的不少留守队伍之后继续向西开进,展开了对整个陕西境内残余敌军的扫荡。
几乎与此同时,按照军令,留守在徐州的作战集团主力也开始主动展开了对河南等地的进攻,目标当然是首先扫平整个北方的残敌并控制整个北方,不给内外对手相互联合的机会。扬州以北的运河还没有恢复通航的时候,大战再一次在整个北方的大地上展开了。
周大勇在领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天赋,然而此时的革命军各军各旅已经同传统意义上的旧军队开始多少有了一些不同。那就是在大同社社员组织比较薄弱,军队质量也远没有志愿军第一师那样高的各旅当中,同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参谋机构。并且也初步建立了“士兵委员会”能够最大限度的克服等级主义组织的军队内部一些封建弊端,让中上层军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不会被某些下层军官只手遮天而不能发现可能的隐患。
在更为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派遣出去的斥候和侦察人员也不是只能在三十里左右的范围内伴随队伍行动了。萧轩最终还是决定不仅自己亲自建立和组织大同社社员,其他各军也都委派了大同社代表组织军队内组织建设。此时周大勇率领的革命军各军各旅虽然传统近代军队的特点还是更浓一些,然而却也开始悄悄的有了一些不同。
“敌人也似乎听到了风声,我军在开封洛阳附近的侦查人员送过来的一些情况与情报来分析,现在云集在开封、洛阳一带的敌军像样的正规队伍至少有七八万左右的兵力,各地不少存粮也开始拼命向开封、洛阳等大城运送,看起来敌军已经放弃了与我军主力展开决战的打算,准备全力守城。。。”一名革命军军长在军议上说道。
周大勇虽然并不是一个在指挥上非常敏锐的人,不过一些情况也看的出来了:“看起来福王、周王等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没有打算用过去这一个冬天仿效我们的所谓新建之军同我军决战,而是打算集中力量守城。他们道还算是并不自大,然而我军也该告诉对方,时代到了现在已经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