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不光是孩子,许多大人都坐在最后面听了起来,人数不下千人。
望着这么多人,杨晨不得不扯着嗓子吼,这样才能堪堪保证后面的人也听到。课不着急上,杨晨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下面,有没有读过书的,站起来我看看。”
喊了半响,下面只站起了六个人,而且孩子只有两个,其余都是大人,表情有些傲居。其余坐在地上的众人望着这几个站起来的身影,眼里充满了火热,很是羡慕。
杨晨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既然你们都读过书,谁能和我说说都读过什么书?你,先来说说。”
杨晨随手一指,点了一个看起来十四、五岁的孩童。
那孩童见问到自己,也不慌乱,声音朗朗:“回先生的话,学生耿尚七岁识字,九岁读书,至今四书五经大都有所涉猎。”
听到这孩童的话,在场的众人具都倒吸一口凉气。大人的眼光都带着钦佩之情,看看人家的孩子。而孩子们的眼神则多为嫉妒,又来了个好让父母举的例子。
杨晨也微微颔首,看来此子的家境也算是不错,自傲也是有本钱的:
“那好,我且问你,义为何物?”
“此乃儒家思想的核心,学生自然是知道的。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不知学生答得可对?”
背时摇头晃脑,口齿清晰,张口就来,耿尚的表情隐约有些得意。
杨晨听后点了点头,背的答案一字不错,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但是杨晨能就此罢休吗,只是简单的提问个问题就算,那还怎么体现出先生的高明。
你让他这老脸往哪里放。
只听得杨晨轻轻咳嗽一声:“不错,你背的可以说是一字不错,可见平时所学功底也较为深厚。”
耿尚到掌盘的夸奖后表情更加得意,毕竟是小孩天性,左右睥睨了一眼,心里很是快活。
“不过你既通晓经义,那你在生活中可曾做到过义这一点?”
“嗯?”听到杨晨的发问,耿尚的表情有些惊慌,绞尽脑汁地想着自己有没有帮助人的事情。
可自己平日里都待在家里读书,哪有什么时间出去助人。
“不对,你不能这么问。”耿尚有些心急,出声反驳道。
“哦?为何不能如此问?既然知礼仪,当知行合一有所为,否则仅仅是停留在知晓经义这一层次,却不亲力亲为。见到不平之事也不相助,那你背诵这些经书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