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道,对孔融这类人,最省要的是什么?
是声名,是颜面。
为此,孔融差点气的一命呜呼,只是后来,张饶没有在北海国闹出什么祸乱,俨然是要长期盘桓在北海国模样,麾下的黄巾军士卒,分散在各处,争相开垦田地,倒是为北海百姓起了表率,安稳了北海国的形势。
既是百姓无恙,孔融才缓过气息。
张饶目不识丁,对读书人也是尊敬许多,除了自以为是的维持北海国的领军,其它的张饶从不插手,这也是太史慈刘策之所以看到,孔融没有受到任何束缚的缘故。
而张饶,觉得能与孔融这等人物一同协作,亦是没有端起身价,连住处都没有做些什么防范,才让太史慈带人轻而易举的捉住了。
便是到了如今,张饶依旧没有明白,孔融为什么会与他反目。
颓然的收了戒备,太史慈与刘策回到刘管事在孔融屋院安置的内房,浑身上下透着无奈。
这事儿,也太扯了。
太史慈兴师动众的从上谷郡一路奔波,连番赶路,最终却是得了这样一个结果。
若是论起执政能力,孔融身上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兴建水利,教导百姓,安置逃难流民,怕是整个燕国所见,无一人能赶得上孔融的仁政。
但是从兵事上来说,孔融执着于书生意气,做下的事简直形同儿戏。
张饶明显有投靠心思,只要孔融稍加整备,不仅可平了张饶这一部黄巾军,还会让北海国的实力精进许多。
刘策试探着问孔融为什么不接纳张饶,孔融义正严辞的说,不能与贼人同流合污,私加授予武官职位,也是不合礼法。
其实内在的理由,刘策多有些明白,孔融所处的层次,是士族,是世家,而张饶,不过是寻常百姓,孔融与张饶的关系,便是大汉世家与寒门的对立!
就像是燕国城中,卢植对刘策的态度,大抵也是这个缘故。
方才,孔融再说如何明日接了城防事宜,太史慈当即托辞有些困倦,需要休息一番,清醒了头脑再做决断。
刘策与太史慈已知,便是不捉张饶,这北海国也不会出了什么变故,自捉了张饶的那一刻起,北海国已重新落入了孔融手中。
可是,这等事儿,孔融自身便能做到,只需一两百人,可轻而易举的将张饶制服,而孔融似乎从未想过。
刘策能看出,太史慈觉得张饶罪不致死,才会想着暂且回来。
子时刚过了不久,刘策太史慈却是毫无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