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如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秦代的军功制,汉代的任子和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等,从隋唐时代开始,又有了科举制度,同时还有其他制度相并而行。大体来说,一个人在唐代想要获得做官的资格,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一是科举考试,二是门荫,三是流外入流,四是行伍和入幕。通过这些途径图的做官的资格,就能够参加吏部主持的铨选。
这里首先说一下科举入仕,所谓科举,即分科取入的意思。分科取人的做法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科即进士科和明经科。
唐代科举一般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常科科目一般以举人条件及考试内容而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唐代科举考试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之,后因省郎位轻,移由礼部侍郎主持。
唐代参加科举者一般有两类人,一是国子监和弘文、崇文馆学生,二是州县举人。他们都是白身,无官资,一旦科举及第便有了出身,即取的了做官的资格。
制科与常科不同,除了它的不定期举行外,还在于其应试者可以是有官职的人,不限定白身。制科是不定期举行等等,其名目也不固定。
总而言之,想要在正常的大唐混个一官半职,那是很不容易才能实现的。但好在,现在是一个奇怪的世界,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推进,包括原本很难分配的百官,如今,随着李氏族人和一大波新生人员的降临,大唐的文武百官,以众神归位的架势,很快就定好了各自职能。
而势力范围只有一个太极宫范围的大唐,居然就以这种堪称滑稽的方式,组成了一套比之前朝还要庞大的管理机构。虽然现在这位官位都是虚职,手中并无相应的权利,但太极宫内已经有很多人坚信,他们一定会取得天下,开创盛世。因为太极宫内,有神仙!
所谓政治宣传能起到的效果,最好恐怕也就是这样了。
此时的太极宫内,人头攒动,已经不是之前冷冷清清的模样了,便是太极宫的宫墙和宫殿,也比之开始之时要新出了许多。这就像是某种征兆,遇事着美好的事情即将来临。
大家沉浸在这种时间当中,飞快度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欣欣向上的兴奋,脚步飞快,大家彼此见面,也是满面春风一般。
吴法有时候搞不懂,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所有的人眼中,似乎不存在困难和悲伤,他们每个人即便是遭受苦难,也会很快的度过去,仿佛一切都不存在,而吴法见过的这些人里面,最让他感觉像是一个正常人的,其实是那个紫衣,那个紫衣女人有一股深深的执念,对青铜宝鼎的执念,时刻出现在她眼里。
这应该是每个人正常的反应,被人夺了宝物,然后一股怨念趋势着你复仇之类的。吴法倒不怕紫衣找自己报仇,何况,自己也只是借他的青铜宝鼎用用而已,以后还是会物归原主的。
而其他人,则跟紫衣不一样,诸如崔胤他们这些“老人”,其实他们的年龄也就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脸上应该挂满纯真和质朴。崔胤?纯真和质朴根本没有,那是一个充满心机的人,他记忆中的东西,就没有带着纯真和质朴来,他从落地的那一刻,就是满腹权谋之术。但崔胤也不是吴法认识中的那种老谋深算之辈,崔胤在这个世界,毕竟又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又带着一股孩子独有的生气和青春,虽然这孩子看起来过分天才,很早就在梁朝取得成功,位极人臣。
老人的身躯装着孩童的心,孩童的身躯里面又是一个老人。
这就像是一种中和了过去和将来的某种合体,说是奇怪别扭吧!但他有实实在在的在你面前晃来晃去。衰老的躯体内有一股岁月磅礴的动力,稚嫩幼弱的身体内却是一副时光苍苍的衰老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