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傍晚,王承恩领了旨意,连夜接杨乐进宫。
等杨乐进宫之后,已经到了晚上的十点钟,崇祯本来早已经睡下,听说杨乐归来,还是从床上起来,要在御书房召见他。
久不见,甚想念。
待相见,情更怯。
杨乐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调,方才进宫时还迫切渴望的心情,此刻突然间变得有些惆怅起来。
变法之后,大明重新崛起,百业俱兴,农工兴旺,商铺发达,府库里也有了些许的存银,因此皇上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杨乐自己也觉得宽慰了许多。
变法强明、击退后金,剿灭海盗,这三件大事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使一个臣子成为明朝的大功臣!
杨乐就是这样一个大功臣。他亲手将一个衰退的王朝变成了一个富裕强大的帝国,封君领地,权兼将相,达到了人臣功业的极致。
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不过,一路上,他想到了一个古老的问题,大功之后该如何全身而退呢?历来的功业名臣,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继续走完权臣功业的道路?还是急流勇退全身自保呢?
前者无疑是一条充满荆棘且危机四伏的道路,它的艰难与危险,甚至远远胜过建功立业时期。功成名就便是兔死狗烹之时,这是无数功臣用鲜血铸下的古老法则。
远的不说,就说汉高祖刘邦,他建国称帝时已过半百,步入晚年之后,变得疑心重重,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结果臧荼、张敖、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废杀,迫不得已,英布还起兵反了,刘邦最后不得不抱病亲征才平了他。
再就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跟随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最终无一能幸免遇难。这些人都活生生的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古老法则。杨乐对这些兴亡荣辱的典故再熟悉不过,他在班师回京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想这件事了。
人的命只有一条,杨乐虽是穿越者,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怕死,也怕疼,因此,他即将要选择第二种活法――功成身退。
不过,目前他要办的事太多了,首先,他要把温体仁赶下台,只有这样,朝野才能稳定,变法才能长久。
其次,连日来对慕容寒雪的愧疚折磨得他良心不安,他要用后半生的激情去安抚补偿那颗创伤的心。第三,他要静心总结出自己的变法心得,撰写一部变法经典,供世人参考。再者,还要回到京城接上朱兮兮母子两个,在远离朝廷的地方,为她们建起一座可以安享度过余生的宅院,以尽自己从来没有尽过的父亲职责。更重要的是,他还想与朱兮兮、慕容寒雪并带上孩子们一起游历天下,像后世的驴友一样在全国各地旅游一番……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有待他辞官之后才能去做。
对于国事,他是放心的。他要辞官,崇祯肯定会准许的。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相信,崇祯就算如何怀疑他,念及旧情,都不会真正地对他出手,他的身上决然没有任何功臣之难。他选择隐退,恰恰是因为他对大明的未来完全放心。崇祯比他长一岁,同样是正当盛年,变法只要再撑持二十年,甚至是十年,那个时候的大明将对东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压倒性的强大优势。
今日进宫,杨乐正是要对崇祯交代国事,提出自己隐退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