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罗晨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现在圣埃蒂安的这场风波无绝对是克劳德·福斯特那个老不死的搞出来的。看来自己真是不能小瞧别人啊,没想到自己的宣传方式不仅被克劳德·福斯特全部学走了,更是拿过来用来对付自己。不过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想必克劳德·福斯特那个家伙一定付出了很大代价吧,为了那一部很可能收不回成本的歌剧,值得吗?
不过想想罗晨也就明白了,估计是克劳德·福斯特感受到了电影这种新型的艺术方式给予的压力。很可能在圣鹰大剧院看到《少林寺》时,这个精明的商人就明白了电影将会给歌剧带来致命的威胁。他搞得这一出,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重新唤回巴罗剧院的人气,更是为了消灭电影这个新生的艺术种类。
为了延续歌剧的辉煌,克劳德·福斯特打压电影罗晨可以理解。毕竟在历史已经无数次证实了,新事物总会遭到旧事物的抵触与打压。但说实话,罗晨非常讨厌别人打着艺术的幌子来攻击自己,尤其是巴罗剧院。所以罗晨决定拍摄一部艺术电影,让这个世界上的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真正的艺术。
在经过思索后,考虑到市场接受力与大众审美观的问题,罗晨决定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海上钢琴师》。
1900年,“弗吉尼亚人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一九零零。在收养他的水手去世后,一九零零表现出了惊人的钢琴天赋,他不仅成为了“弗吉尼亚人号”豪华邮轮的专属钢琴师,其琴技也让众人深深着迷。甚至连当时最富盛名的爵士乐创始人也找上了一九零零,在经过比试后,爵士乐创始人甘拜下风,灰溜溜的离开。一九零零曾一度想离开船,踏足陆地,但在离陆地只剩十几个阶梯的时候,一九零零退缩了,他回到了船上,从此与钢琴为伴。战争结束,“弗吉尼亚人号”被拆毁和引爆,一九零零拒绝了好友的请求,他随着“弗吉尼亚人号”一起陷入了火海之中。
罗晨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对他而言这部电影并不是那么有趣,唯一遗憾的就是一九零零没有上岸成为一名出名的钢琴师。但在后来重温的时候,罗晨却感受到了电影中弥漫的那种孤独,以及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忧伤。一九零零是一个纯净的灵魂,一个出生在船上从未出生,从未死亡,从未存在过的人,他从未被社会染色,他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精灵。
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能格外触动人心。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三分之二的镜头都在船上,这就大大省略了罗晨的拍摄经费。在确定电影后,罗晨已经在脑海中出现了好几个电影的经典镜头了。
这部电影有两个核心人物,一个是一九零零,他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但若论镜头而言,出现在观众面前时间最长镜头最多的却并非一九零零,而是一九零零的好友马克斯·托尼。可以说这是一个由马克斯·托尼在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整部电影就是在现实与马克斯·托尼的回忆中穿插,也是因为如此,在最后废船之中马克斯·托尼与一九零零分离的拥抱才显得这般格外动人。
如果想要一部成功的电影,那么这两个人物的演绎就一定要完美,唯有如此,这部电影才能成功。
对于一九零零的人选,罗晨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不过罗晨并没有去找对方,他先将自己关在了房间整整三天,逼迫自己回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并对这部电影的人物与背景进行适度修改,让它更像是这个世界本土曾发生过的故事。三天中,罗晨冥思苦想,终于写出了《海上钢琴师》的剧本。
拿着剧本,罗晨立刻找见了艾德里安。
这个吟游诗人在罗晨闭关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过得非常潇洒,他每天都会出去逛游,城内城外有名没有名的地方都去过了。在罗晨找到他的时候,艾德里安正在收拾东西,似乎正准备出门。
“爱德蒙少爷,你的剧本写好了?”
看见罗晨,艾德里安笑着道。在闭关之前,罗晨已经告诉了众人他是在写下一部电影的剧本。
“恩,写好了。”罗晨点了点头,然后将自己装订好的剧本副稿递给了艾德里安:“你有兴趣看一看吗?”
“非常荣幸!”艾德里安挑了挑眉,他接过剧本,然后翻开,看了开头几句,他就皱起了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