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朔将军吴三省——”
“末将在!”
“吾令你率军断后,并于沿途收拢残兵。”
“末将遵令。”
李定国的目光投注在窦英身上,犹豫了一下,说道:“窦将军。”
窦英赶忙起身,躬身施礼,“末将在。”
“你且在吴将军帐下听令,为主力断后。”
未能作出重大改变,窦英本已有些消沉,听到李定国这明显有些敷衍或嫌弃的命令,不由得心一横,主动请缨道:“既是断后,自是要阻敌追赶。末将愿领一部再伏磨盘山,烧敌辎重,使其无力穷追。”
哦?!李定国面露惊异,因为他听窦英所说的是再伏磨盘山,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断后阻敌。
窦英微低着头,继续说道:“叠次伏击,必出敌军意料。末将放过敌之大队,待其后队辎重过山,便杀出纵火。山路狭窄,火势阻隔,敌人救之不及。”
李定国手捋胡须,陷入了沉思。
叠次伏击在历史上是不是从来没有过,窦英不是很清楚。
他只知道后世的七亘村伏击战,在同一地点,在三天内两次伏击日本鬼子,堪称神来之笔,也被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而叠次伏击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便是打破常规、出人意料。在正常的思路下,一次伏击就够了,何况在极短的时间内,还是在同一地点再次伏击。
敌人自认为不是傻子,自认为不会连吃两次亏,也就不会认为对手会使用如此重复而简单的招术。
晋王李定国的军事才能是勿庸置疑的,自然也是擅长琢磨对手的心思。虽然当时没有换位思考这个高档词语,但任何一个将领都会很自然地这么去做。
所以,窦英一说出叠次伏击,李定国初时是心中一动,仔细思考之下更觉得大为可行,且不失为奇谋妙计。
唉!李定国思虑已定,不禁叹了口气,有些可惜又无奈地说道:“若是再有三千人马,本王定要全军埋伏,杀清军一个片甲不留。”
是啊,听李定国这么一说,窦英也觉得可惜。但他知道自己的计策被采纳了,虽然只是伏击清军的辎重部队,使其不能穷追而已。
因为,尽管叠次伏击是妙计,成功的概率极大。但明军的兵力不足,就算以一敌十,也无法把清军全部消灭,自己反倒要拼光最后一点老本了。
李定国采纳了窦英的计策,对他的观感也有好转,可还是不放心,便带有考较的语气询问道:“窦将军,你准备在何处设伏啊?”
窦英当然不会再照搬第一次伏击的布置,一是兵力不足;二是敌人再上山时,肯定会加强侦察。
但加强侦察,并不意味着能搜遍林莽草丛,更不可能在又长又曲折的山路的两侧尽数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