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英倒颇有锐意进取之志,但妾身担心他太过行险。”王皇后思虑后说道:“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也实在是太过胆大了。”
马太后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是胆大包天。”
语气一转,她又微笑着说道:“可他干成了。一次两次还能归于运气,可那么多次都成功,就只能是另外的原因了。”
“另外的原因?”王皇后稍微有些迷惑,但很快就有些醒悟,猜测着说道:“太后是说他在表面上是兵行险着,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
“不是吗?”马太后似笑非笑地反问道:“再伏磨盘山,连晋王这般老军伍都同意,可见胜率不小;奇袭永昌城,谁也想不到,岂不是更出乎敌人意料……”
王皇后连连点头,说道:“太后见微知著,思虑深远,妾身不及也。这出缅路上,窦英为煊儿出谋划策,却往往切中要害,正合其时。可见其心思缜密,却非武勇无谋之辈。”
“黔国公亦说窦英可堪大用。”马太后说道:“对他的反攻策略亦十分赞同。只是与晋、赵二王比,窦英便显得人微言轻。所以,煊儿的态度便很关键。”
王皇后想了想,说道:“妾身明白了,当告诉煊儿,多支持窦英。”停顿了一下,王皇后又叹息道:“云贵兵败,可见旧策略之失败,非改弦更张不能扭转局势。”
马太后点了点头,不再谈论此事,扬起慈祥的笑脸,对着孙儿招呼道:“煊儿,过来这边,陪祖母说说话。”
…………………
明代八百大甸宣慰司的地域,按照史书所载:“东至老挝,南至波勒,西至木邦,北至孟艮”。
此时,窦英正与白文选坐在大帐内,指点着地图,研究着如何占领八百大甸,打通与暹罗的联系。
边外之地,人烟稀少,地多荒芜,明军要想以此为基反攻清军,首要解决的便是粮草问题。
历史上,明军残兵在边外确实得到了当地土司的物资援助,才能够坚持数年之久。
但也因为追粮索饷,而引起一些土司的反抗。后来,晋王李定国采取绥靖政策安抚各土司,并令士兵耕种以解决给养,才算是勉强安定下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当然是个办法,但时间是个问题。如果不能尽早发动对清军的反击,等着清军稳固占领区,则形势便难以反复。
而有能力供养大量明军,且愿意提供援助的,除了暹罗,再无别地。
所以,窦英一直坚持建立与暹罗的联系,吃着暹罗香米去打清军,那才是能最快见效的办法。
“陛下尚在缅甸,我军攻打八百大甸,似乎不妥吧?”白文选倒是也同意窦英的计划,但还有着忠君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