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终于仔细的看向了这个以后被曹操所杀的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
今年比刘辩大一岁,今年十五岁。
心想:这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基本是当时的精英分子中的精英,真实的杨修和《三国演义》和《世说新语》上说的持才傲物之人,基本不沾边,反而是一个能力出众、谦恭有礼、文采风流的人。
毕竟,这两本书不是史书,只是小说,关于我们所学习的“杨修之死”上的几个小故事,史书上基本没有,“鸡肋之事”倒是有,原文是:
夏侯渊为刘备所杀于平阳。曹公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备拒险守峡。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杨修便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王欲还也。”遂引还。
“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可以看出,曹操已经决定要走了,属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问杨修,杨修说出了那些话,最后曹操果然走了。以曹操的为人,如果因为这几句话就杀了杨修,肯定说不过去。
而且曹操是汉中之战结束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杀的杨修。
而持才傲物就更说不过去了。
《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可以看出,杨修不张扬,对人很随和,还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年十岁馀,就是十岁多一点,就已经读过非常多的书,文采很好。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能力,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曹操都非常佩服的。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一个二十五岁的少年,军国内外那么多事,能处理的曹操都很满意,可见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而且杨修和曹操的几个儿子关系都非常好,包括曹丕。
而且曹丕有一把剑,就是杨修送给曹丕的。“修以此剑献魏太子曹丕,曹丕常佩之。”曹丕是太子的时候,杨修送他的剑,他就经常带着,一直到登基多年,怎么可能关系不好?
而且最后的死因《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袁术都死了多少年了,就算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又有什么关系,当时联姻的比比皆是。如果《三国志》的记载可信,那么一看就知道,是因为曹操忌惮杨修的才能,怕以后有变,才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
当然杨修真实的死因没有人知道,我们只能猜测,刘辩就算知道,也不可能说出来,心中佩服杨修小小年纪,就已经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无有不通。就是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必不在诸葛孔明之下,杨修天下闻名的年纪,诸葛亮还在隆中种地呢!
佩服归佩服,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刘辩算是发现了,自己对他越是上心,他就越是可以通过自己细微的表情变化,大概的猜测到自己的想法。
于是,微微的点点头,满脸平淡,不露出任何的异常表情,也没有说话。
杨修有点遗憾道:
“怎么?你不知道?”
刘辩又摇摇头,道:
“没兴趣知道。”
“我可是杨家的人呀?比袁家还要厉害的。”
刘辩只是淡淡的道:
“那又如何?”
杨修有点安耐不住了又道:
“难道你真的不想得到蔡娘子了吗?”
“我已经说过了,不想。”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