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更想听听王旭冉怎么处理这类问题,于是问:“针对这种状况,你现在打算采取什么管控办法?”
“说心里话,老大,我也在发愁。”王旭冉有些心虚的看着李磊。
“宋总前几天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今天我也送你一个故事吧。”李磊说。
曾国藩都知道,但是李磊给王旭冉讲的却是如何与他人相处,曾国藩在这个方面也是一个楷模。话说这一年,曾国藩在湖南长沙招募训练了一支湘军部队。当时,长沙的治安不好,盗贼四起,搞得人心惶惶。曾国藩以吏部左侍郎的身份丁忧在家,属于二品京官。训练湘军又是奉旨所为,相当于是钦差大臣。曾国藩出于钦差大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行营中设立了“审案局”,专管治安案件。为了迅速恢复治安秩序,曾国藩在审案时往往从重从快,重则立决,轻则杖毙,就连一些芝麻小事也动用鞭刑。短短几个月内,就处决了200人。曾国藩因此得到“曾剃头”的外号。虽然曾国藩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是,这种行为实际上有越俎代庖,抢了地方官吏的饭碗。毕竟,对于地方官吏来说,断案虽是公事,但案子也是意味着钱财、人情。你曾国藩把所有的案子都断了,地方官吏岂不是喝西北风?而且,“萝卜快了不洗泥”,曾国藩雷厉风行的断案,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时任长沙知府叫苍景恬在回忆录中就提及,曾国藩在一个案子里杀了4个人。然而,那是一个冤案。被杀的是无辜的好人,真正作恶的坏人却被曾国藩给放了。于是,曾国藩得罪了长沙的地方官吏。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时,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来激励、教育将士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效果非常好,湘军的精神状况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与绿营那种混吃等死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光是这样,最多只是引起绿营官兵的嫉妒。可是,曾国藩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要求绿营官兵与湘军一起会操,希望以此来感化绿营官兵,开启他们的天良。会操是很辛苦的,尤其是盛夏季节,一队人冒着炎热的太阳在坝子上训练,这对于养尊处优的绿营官兵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曾国藩每月还对绿营官兵进行数次训话,俨然不把绿营提督鲍起静放在眼里。后来,还奏请朝廷撤掉了鲍起静的心腹副将清德。这一下捅了娄子。一天夜里,一队绿营官兵围攻了曾国藩设在巡抚衙门里的公馆,破门而入,打伤了曾国藩的几个随从,就连曾国藩本人也差点中刀。那时候,不但绿营提督鲍起豹装聋作哑(有可能还是他鼓动的),连与曾国藩公馆一墙之隔的湖南巡抚骆秉章,都装作没看到。踌躇满志的曾国藩,在湖南巡抚和绿营提督的排挤下,搞得狼狈不堪。“吃一堑长一智”之后,他慢慢地学会了与这些有实力的地方大员搞好关系。曾国藩在衡州练兵时,并没有闲着,而是经常给湖广总督吴文镕和湖南巡抚骆秉章写信,汇报工作。曾国藩甚至还经常给骆秉章“诉苦”,倾谈训练湘军中遇到的粮饷、后勤等困难。这实际上是在向骆秉章示好。骆秉章又不是傻子,他怎么会看不出来,便逐渐转变态度,开始对曾国藩训练湘军的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及至后来,当曾国藩回家丁忧后,骆秉章还主动奏报朝廷,要求让曾国藩复出掌兵。身处职场这个江湖里,一定要搞清楚主要目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这样吧待会我再发给你一个看门人的故事。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能力是很单薄的,但是有了大家的帮忙,就能做得更好。相反,多一个敌人就给自己的工作多找一个麻烦。
听完这些王旭冉若有所悟问:“老大,那接下来具体我该做些什么呢?”
“你知道的,你回去好好想想我讲的故事,曾国藩这么厉害的人都服软了,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要学着变通下呢?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帮你,很多事就成了,团队管理也就轻松了。”越往下说,李磊越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升华。
很多年后,王旭冉再回首整个职业生涯,曾国藩的这个故事依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故事的力量,这就是厉害人物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