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朝杨世晖说道:“杨先生一会给严升和李世奇各准备一份奏折,另外加上一份口供。另外严审宋有林等人,必要的时候可以上大刑,一定让他们招供!”
陈恒随后又对其他人道:“大伙都去安抚灾民,一定要稳定民心,防止有心人趁机挑事!”
骤逢大变,又死了十几个人,正是思想极不稳定的时候,灾民们心中都有一种不甘,此时一点火星就能点燃!那时后果不堪设想!
大伙都知道其中的利害,于是各带人手去了灾民中间。
于此同时,三台镇千户所大营中军厅,厅内忽然传出一阵大笑声!
董其谏端坐在椅子上,此时他一扫多日的郁闷,心情十分舒畅!
那个神秘的福先生听到笑声从侧门走了出来,问道:“董大人有何喜事?又因何故发此大笑?”
董其谏哈哈一笑,道:“刚刚有人来报,说陈恒那厮竟然造反了!这不是找死么!本官原本看他还算是个人物,没想到他竟然自绝与朝廷!哈哈!……”
“哦,竟有这样的事?那还不速速说来听听!”福先生惊讶道。
董其谏于是便将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说道:“陈恒那厮不但如此,还抓了严升和李世奇,这篓子捅大了,用不了多长时间,朝廷便会调集重兵将其一网打尽!倒是省了本官一番手脚,哈哈!……”
福先生听完沉思,目光闪烁,忽然面色一变,道:“不好,董大人应立刻出兵平叛!”
“呃!……为何?福先生不是让本官等待机会,不能误了大事?朝廷即将调集大军,为何还要本官出兵!”董其谏疑惑的问道。
福先生幽幽道:“原本让董大人等,是因为北边会在几个月后进兵入关,到时大人需要配合行动,但此时情况紧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现在不管陈恒是怎么想的,先杀官差后又抓命官,造反的事实已成定局,要是等到大明朝廷平叛大军一到,陈恒是肯定抵挡不了,灰飞烟灭也是迟早的事,等到他被剿灭,那火柴的方子岂不是会落入朝廷之手?”
“北边入关?这个……是这个理!”。
董其谏闻言也大吃一惊,他明白北边是指的建奴。
“呵呵,董大人要是现在出兵,既可以救出几名命官,又可以平叛,到时不但方子到手,朝廷也会记得董大人的功劳,再升一级也不是不可能!如此算来,可谓一箭三雕!”福先生笑道。
董其谏闻言不住地点头,道:“不错,本官这就传令聚兵!”
咚!咚!咚!……
沉闷的鼓声传出老远,杂兵们纷纷疑惑看向校军场方向,他们心中纳闷,这聚兵鼓一年也响不了几次,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敲响。
虽然有些不解,但他们也不敢怠慢,急忙找军服、武器,大营里顿时鸡飞狗跳!
鼓响三通,每次间隔半刻钟。按军规鼓响三通不到者斩,由于军备废弛,这项军规几乎成了摆设。
三通鼓响毕又过了一刻钟,杂兵们这才磨磨蹭蹭的到了校军场。
作战指望亲兵,这几乎是将领们的共识,杂兵们上了战场也只能敲敲边鼓,打打顺风仗,董其谏对他们本来也不重视。
半刻钟后,兵卒们聚齐,董其谏心情大好,迈步出了中军厅,这种场合福先生不会露面,转身便又回了侧房。
……
厂区,一个行商打扮的汉子急冲冲跑了进来,看门的军士也未阻拦,等进了大门,老远就看见了陈恒,于是他急忙向这边跑来。
陈恒也看见了这汉子,心中顿时一惊,此人是他派去监视董其谏的探子,此时急匆匆来报必然有大事发生!
“禀东家,一刻钟前董千户刚才突然大量调动兵马,看样子恐对我们不利,我赶紧回来送信,好叫东家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