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的时间一晃而过,水利工程终于完成,经过上次的事情,陈恒明显感觉到灾民们的变化,每个人都干劲十足,用灾民们的话说就是生活又有了希望,所以工程提前完成。
接下来便是组织灌溉,经过一番整修后,小河里的水位明显升高,水量也比以前大了很多,这足够灌溉这些农田。
先引河水进入总渠,再由总渠进入分支渠,最后浇灌入田。
由于当初规划非常合理,所以经过七个日夜的劳作,每块地都浇灌到位。
浇灌完成等待水渗下去后,可以直接播种,夏粮有这个好处,不像是冬小麦还需要犁地整平。
这次陈恒选了三种农作物,玉米、大豆和高粱,根据地块的不同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
玉米产量大,耐干旱,而且用途非常广泛,后世的玉米产量能达到亩产一千多斤,本来原产地美洲,后来被带回欧洲,此时已经传入中国,在山东当地就有种植。
大豆的用途也非常多,可以制作豆制品,可以榨油,而种植高粱为的就是酿酒。
此时灾民已经汇集到八千人,由于人数太多,陈恒将灾民们分编成四个村落安置,并按劳力分配土地,每个劳力最多分得耕地二十亩,最少十亩,在这个范围内自愿选择。
经统计八千人有劳力两千人,最后差不多每人十五亩的数量。
分完地开始播种,种子农具有陈恒提供,陈恒和他们约定好,让他们欣喜欲狂的是,陈恒只收取一成的粮食作为地租,这对于交惯了五六成租子的灾民们来说,简直是仁慈至极!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这天终于完成了播种,进入农闲,灾民们却闲不着他们还要建造他们的村庄,按照规划每家五间正房,二十米的小院。
此时火器厂已经完工,陈恒派出所有的泥瓦匠帮助他们建造,山上不缺石头和木头,其他的建材也非常便宜,部分建材和泥瓦匠的工钱先由陈恒垫付,让灾民们五年内偿还。
有了房屋,分了田地,他从此也能安居乐业,不再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地立足的处境,灾民们对陈恒由感激变成了崇敬!
于此同时,京城紫禁城中。
年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伏在御案上,似乎睡着了。
太监王承恩站在一旁,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
大约一刻钟后,崇祯猛地惊醒,王承恩急忙低声问道:“皇上,您怎么?”
崇祯皇帝一脸倦容,摆了摆手道:“朕没事,朕睡了多久?”
王承恩道:“皇上睡了一刻钟,这没日没夜批奏本,已经有些清减,皇上您要保重龙体!”
崇祯摇了摇头,道:“朕才二十三岁,朕熬得住!”
王承恩一脸担心,却不敢再劝。
崇祯说罢,又开始审批奏本,大殿内只剩翻动奏本的声音!
“臣泣血叩报,夏四月丙辰,海寇刘香袭略海丰,……”
……
“臣巡抚山西右佥都御史戴君恩奏报,时山西自去秋八月至今无雨,大饥,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