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苏北徐州府邳州地界,接壤鲁南有个小村,住着百来户人家,大都姓杨,故名杨圩村。
因为小村闭塞,外面的纷纷扰扰倒也无关紧要,虽然清贫,只要风调雨顺,倒也能勉强糊口。
小村里有户姓李的“外来户”,是从山东临沂迁过来的。
家主李树,50岁左右,从懂事起就一直放羊、养羊。
李树本来有三个儿子,分别叫金蛋、银蛋和铁蛋。
金蛋从小就懂事,知道帮助爹娘干活,但不到20岁,在给家里砌墙时,墙倒了,金蛋当场就咽了气。
银蛋体格较弱,10岁出头时喝馊米粥得了痢疾,撑了半个月也送了命。
铁蛋命硬。
李树媳妇生铁蛋时难产死了,李树就喂铁蛋喝羊奶,刚开始时铁蛋吐奶,但慢慢地越喝越多,导致所有的母羊见到李树拿着破罐子来挤奶就到处乱跑。
长到两三岁,铁蛋就能一顿饭吃两个大窝窝头,一只手就能举起小羊仔。
5岁时跟着爸爸去放羊,去河边抓泥鳅掉进水里,自己抓着水草爬上来了,回来告诉他爹,一顿胖揍后被李树抱在怀里,铁蛋搞不懂他爹为什么哭得像个孩子。
转眼到了上学堂的年龄,因为拿不出钱,铁蛋也就只能跟着他爹天天放羊。因为小时候上过一年学堂,李树没事就教铁蛋认识几个字,铁蛋也知道了自己的大名“李铁蛋”怎么写。
时间如电,岁月如梭。
如今铁蛋已经15岁了,身高体壮,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李树年过50,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了,就天天待在家薅草、做饭。
而铁蛋就接过李树的衣钵,放起羊来。每天去放羊,都会从学堂旁经过,每次经过,都能听到读书的声音,他只记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
每次在村里看到年轻大姑娘或者小媳妇,铁蛋都感觉浑身燥热。
也有村里的年轻人会和铁蛋调侃几句。
“你放羊为了什么?”
“卖钱”
“卖钱为了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为了什么?”
“生娃”
“生娃为了什么?”
“放羊”。
往往身边的人都哈哈大笑了,铁蛋也搞不懂他们笑啥!
“笑个屁,你们以后不结婚不生娃?”铁蛋觉得他们是一群笨蛋。
有时候吵几句,他们会一拥而上,把铁蛋按到在地踢几脚。
“你们欺负我,我就找杨聋子学功夫,打得你们几个找不到爹娘!”倒在地上的铁蛋心里想。
在村里,除了自己的亲爹,其实铁蛋最佩服的是杨聋子。
杨聋子叫杨寿清,并不聋,只是耳朵有点背,60多岁,据说年轻时在嵩山少林寺做过俗家弟子,学得一身刚猛的少林功夫,尤其是少林金刚拳,练起来七八个人不能近身。而且杨聋子还能安筋接骨,谁家小孩子脱臼骨折的,他三两下就给归位了。
清明过后这几天,村里有人办喜事,沾亲带故的都来喝喜酒。
杨聋子也来了。
他低眉顺目,有些驼背,但腰胯背都很厚实,尤其是手背关节处,有厚厚的老茧。
蹲在土灶前帮忙烧火的铁蛋,看到杨聋子,心里一阵激动:“如果我突然在他老人家面前磕几个响头,他会收我做徒弟吗?”
“铁蛋,你个憨孩子,快塞柴火,不然咋炒菜!”做菜师傅一吼,铁蛋才回过神来。
恰好,杨聋子和村里几个长辈就坐在灶台前,大家几杯下肚后,就谈到功夫上来。
“听说我们村杨有田的儿子杨罡最近要去邳州县城参加比武大会,方圆三百里好手都来了。”
“那可精彩了,可惜我们这些老头子去不了,当年我也是练过的。”
“天下武功出少林,要说身手,还是咱们寿清……”
大家目光否聚到杨聋子身上。
杨聋子似乎没听到他们的对话,只是不断地点头。
饭桌上显得有些安静。
“嗡嗡嗡,嗡嗡嗡……”,一只没头苍蝇在饭桌上左右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