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纸上又多了一幅画,一幅乌龟的简笔画,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可爱的小乌龟,没有上色,也没有很强的层次感,但看上去却十分形象。关键是那乌龟壳画的不方不圆的,看上去像极了一个“田”字,再画下面还写一行字“一动不动是王八!”
来自田中秋的怨念,+140...
田中秋当场都快气爆炸了,这个扎眼“田”和“一动不动是王八”这几个字很明显的是在说他,他本身姓田,而且又站在吴常旁边好久没动过了,他现在很想抓着吴常狠狠的揍一顿,但是理性告诉他没理由这么做。
“你贱你牛逼行么,今天就放你一马,我可不想再气出个好歹来!”田中秋讪讪的想道:“不过你可千万别栽我手里,要不然到时候有你好看的!”
“老师,我草稿纸用完了,能不能再给我一张。”吴常喊住正要走动的田中秋,笑嘻嘻的说道。
来自田中秋的怨念,+150...
.....
直到收卷,田中秋就再也没在那个角落里待过...
田中秋走了后,吴常的答卷速度很明显的提了上去,初中的阅读理解题对他来说难度不是很大,而且好多题目都是套路的东西...
无论前世还是现世,阅读理解的三板斧基本没变过:某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某句某词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全文/某段/某句,作者要表达什么/什么意思。
写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写文章讲究一个行云流水,核心是思想和剧情,也就是你想传达一种什么思想,或者讲一个什么故事,但是并非文章中的逐字逐句都是要为了文章整体核心服务,很多时候,是哪个词顺眼顺耳,哪个句子漂亮有意思,我们就往上写。
前世中一个很有名的笑话让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鲁迅:“晚安!”
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
虽然这是个笑话,里面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阅读理解存在的问题:对文本过分解读了,本来属于文学艺术的美,却要用理性的框架来套嵌。
而且类似的事情在前世中也真实发生过,作家林天宏的文章被选为FJ语文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一道题是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忽忽说了一大推,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林天宏在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额,这就尴尬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