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大明,没有杂交水稻,化肥,外国粮食也不输入,又是各种赋税加在的农民身上,又是土地兼并不断,至少人均十亩地,才能维持温饱。
“在小康水平时,国泰民安,那时可垂拱而治,如贞观之治;在温饱时代,那时百姓耕地减少,可还能承受,进入了所谓的盛世;到了半饥饿或是饥饿状态,那时即便有明君出现,也是无力回天!”
“简而言之,在大明初期,百姓为小康水平,最为幸福;在大明中期,为温饱水平,幸福感下降,可还能勉强;在现在,处于半饥饿和饥饿状态!具体到了地域上,在江南地区,在京城地区,属于小康水平;在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属于温饱水平;而在多数地区,属于饥饿或是半饥饿状态!”
“一旦遭遇了旱灾,水灾,虫灾,必然流民增加,百姓揭竿而起……到了那时,无力回天!三百年一轮回,汉朝为何灭亡,唐朝为何灭亡,明朝为何灭亡……有很多理由,比如官员贪污,土地兼并、蛮夷入侵等等,各个理由很多,可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盛世滋丁,人口增加,可耕地增加有限,每亩粮食增加有限,……当人口太多,粮食太少时,就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时刻!”
“一旦经历天下大乱,人口户数减少,粮食消耗也在减少,田亩面积不变,可人均田亩面积增加,比如在王朝末期,人均只有两亩地,可在新朝初期,人均却是二十亩地,甚至是更多!”
在大明崇祯时代,人均两亩地,属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在清朝顺治时期,人均耕地为二十亩,属于小康水平。
说着说着,朱信笑了起来。
满清用战争之法,用屠杀,实现了人口减丁,人口少了,人地矛盾有缓解了,也能实现了所谓的盛世。
就在后世,美帝不断跳动,让非洲,或是西亚等各个国家大战,又何尝不是战争减丁法,减少人口数量,免得地球撑不住了!
“看着这篇《人口论》和《坤舆万国全图》,你可明白吗?”朱信笑道。
单独看人口论,不算什么;单独看坤舆万国全图,也不算什么。可是二者结合在一起,一起看,就是看出了太多的玄机。
“我朝主要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可外界蛮夷之地,却是不缺少土地……”李十娘似乎明悟了什么:“殿下,莫非是要迁移大明百姓,到了蛮夷之地!”
“正是如此!”朱信说道:“一旦王朝遇到了危机,想要解决,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一个是外扩,如唐朝汉朝开拓西域!”
“变法内容各有不同,可无非是给富人加税,弥补朝廷财政不足……这是得罪人的法子。又是官员贪污,短期内可扭转财政不足,可长期而言,却能加重百姓负担。官员们太聪明了,总是能钻新法的空子,让利国利民之策,变为害命害国之策!”
“至于外扩,主要是汉唐经营西域,西域那里有着良田,有着牧场,可将汉地百姓迁移到了那里,缓解人地紧张。只是那里要与匈奴突厥等交锋,国力强盛的时刻,还能支撑,看国力衰弱时只能退回来!”
“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域就是丢失了,现在过去了七百多年,西域还是未能收回来……”
想着西域,朱信满满的惆怅!
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域就是丢失了,宋朝、明朝等会皆是没有收回西域,可满清却是收回了西域,并名为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