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上策不可,上策得罪士绅,不可不可!”听到看上策,立刻黄立极脸色大变。
朱信笑着,没有回应。
前世,世人总是说,明朝亡于士绅不纳粮,而雍正的官绅一体纳粮是何等的英明。
可到了大明,了解着大明的实际情况,才知道根本不是这回事,根本被骗了。
明朝的士绅不纳税,这是谎言,在大明律上没有规定士绅不纳税,历代的法律条文当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士绅不纳税。
士绅只是有免税田而已,只有在免税田内,才是不交税,至于超出了免税田,也是要纳税的。大明对于读书人只是优待权,不是不交税。只是想要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必须要皇权下乡,可皇权下乡,必然增加官吏,增加执政成本。
不然,如雍正那样,只会流于表面!
这一条难度太大,太过危险了!
“那中策,征收矿税,加征商税如何?”朱信又是问道。
“陛下,也是不可。虽然说士农工商,商人最为低贱,可多数大商人皆是依附在士绅身上,士就是商,商就是士。至于街头贩卖的小商,时常受到了小吏磅礴,也是生活困难!”黄立极说道。
朱信也是点头道。
历史上,说明朝亡于不征商税。事实上,是无法征收商税,因为一旦要加征商税,必然要增加官员,给予官员贪腐的可能,加大了百姓负担。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富裕至极,中小商人时常受到官员盘剥,其实过得很苦;真正有钱的大商人,却是逃税不断。
一旦加征商税,必然是大商人继续逃税,将压力转移到了中小商人身上,继续加大了社会不公平,社会动荡。
“那下策如何?”朱信又是问道。
“下策尚可,只是需要斟酌!”黄立极说道,事不过三,连续拒绝了皇帝两次,自然不能拒绝第三次。
…………
次日,到了朝堂上,三跪九拜之后。
众多臣子,纷纷站立在两边。
这时,一个七品官上前道:“在大明进士可以有2000亩免税,举人为400亩,秀才为80亩。明朝科举3年一次,每次录取大约300人。平均来说,每年录取100人,如果中进士后还能活25年,那明朝一般情况下全国会有2500名进士(这个大概也是七品以上官员的数量了)
举人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大一些的省如南直隶,每科录取120-130,小一些的省,比如说江西省每年录取90人。明朝有13个省,每科大概有1300左右的举人。再多算一些平均下来每年大概有500举人吧。如果中举之后平均活30年的话,那明朝通常会有15000举人。
秀才人数不好估算。但通常每次乡试都有2000人,考虑到一部分人没资格参与乡试,那平均下来一个省应该有5000人。13个省再算上其它地方大约会有70000人。
那么计算之下,进士的免税田为五百万亩,举人的免税田为六百万亩,秀才免税田为五百六十万亩,合计一千六百六十万亩,大明统计的耕地有一千万顷,大约是五亿亩土地,只是占据所有耕地,五十分之一而已。
“可在大明皇权不下乡,县之下士绅为主,一旦士绅兼并土地后,成为了地头蛇,地方县令收税将困难很多。并不是所有文官,都是海瑞,都是不畏强权,很多人皆是畏惧着抢夺,对于弱小的自耕农,往往是加税;对于强大的士绅,往往是加税。结果种种,导致了地方百姓苦不堪言!”
“具粗略估计,天下耕地五亿亩,大约是有两亿多耕地,落在士绅手中,皆是少缴税,乃至是不交税!天下百姓苦其久矣,故而臣建议,官绅一体纳粮,如此国库能增加一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