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点上,袁崇焕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爱国将领!
接着,被后金兵锋吓坏的廷臣们又是提拔,又是发钱的。
那时,大臣们不在乎袁承焕能不能成功,而在于有人背锅了,可以推卸责任了。
于是一个键盘侠,一个没有从军经历的文人,成为了前线军区的高官了!
天启五年,高第替换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后,要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其实,策略上高第是正确的,因为经历了柳河大败,检验了辽东军的战斗力很弱。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孙阁老组建的关宁军第一战,令马世龙派出近7000战兵偷袭耀州,结果到了前线,由于关宁军都是新兵,花了3天还没有搭好浮桥。后金当时在耀州有一个牛录的无甲旗丁和妇孺,还有有牛录额真屯布鲁的100战兵,得知消息后,屯布鲁和战兵连夜埋伏在官道两旁,等关宁军入夜到达时让城中妇孺举火敲锣打鼓,关宁军即不敢攻城也不敢扎营,在城下列队站了一夜,人马疲乏后,屯布鲁突然从两侧杀出,因为黑暗中不知敌人多少,大军在慌乱中崩溃了,先逃一步的关宁军骑兵为了防止敌人追击,竟然扒断了浮桥,导致了更大的伤亡。此战后金斩首四百级,包括副将鲁之甲与参将李承先,缴获铁甲700,战马600,史称“柳河之败”。
一群战五渣,继续留在关外,也是送人头的结局,干脆撤回来,减少损失。至少能坚壁清野,让八旗军没有收获。
只是在一些文人的鼓动下,高弟成了投降派。
这时袁崇焕上书,说要誓守宁远,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撤退来不及了,一个是袁崇焕骨子里的血气。
事实上,后金军攻击宁远城仅有两天时间,后金见宁远城坚炮利而无机可乘,便转而进攻离宁远约30里的觉华岛。觉华岛为明军在辽西海上囤积粮料的重要基地,其时岛上有明军七千余、商民七千余,粮草8万余石,船2000余艘。而时值隆冬,海面结冰,无险可守,明军凿开冰濠却旋被冻结。最终,岛上一万四、五千军民悉遭后金屠戮,粮草及军、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龙率部袭击后金的后方,努尔哈赤才闻讯从宁远一线退兵。
单纯宁远守城战来看,可以说是后金遭遇小挫。而把宁远守城战及觉华岛之战综合来看,明军可以说是惨败之极,更遑称是“大捷”
后金军多骑兵,机动灵活,原本就善野战而不利攻城,遇坚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后金在与大明的征战中,更是利用其骑兵突袭的优势,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而很少强攻坚城。宁远之战,乃被动防御,不掌握战争主动,并非野战围歼,故而,不可能给后金军队以致命的重创。再从后金此战之后,其军队的动员情况来看,也佐助了后金军队并没有因“宁远大捷”而大伤。
可袁崇焕先是疏称,“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然后他又写信给友人瞿式耜言道:“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到了天启六年底,传闻又变成了在这次交战被炮打伤的是努尔哈赤本人,因为受了炮伤,所以老奴在天启六年9月30日死于沈阳了。
这只是文人的夸张而已。
就好似说千里马,日行千里,可事实快马一天能跑三百里,就算是不错了;就好似红衣大炮,一炮打出,顶多是打死十几个人就算是不错了,若是队形分散,可能死得更少。可在文人吹嘘下,一炮打出糜烂数十里,把红衣大炮描写成了核弹爆炸!
这就是文人的夸张!
宁远之战后,兵部收到袁崇焕报的首级只有269人。可为了政治正确,于是吹嘘的成奴兵亡者一万七千余人,数量几乎相差了60倍。
因为大明,太需要一场鼓舞人心的大捷了!
于是,从皇帝,魏公公、辽东将士,满朝文臣等等,尽数开始集体造假,将一场守城战胜利,吹嘘成空前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