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江南!
江南的冬天,有些阴凉,潮水,西北风刮来,带着萧瑟之感。
在这一年,天启皇帝已经过去了,崇祯皇帝开始了!
对于天启皇帝,江南百姓厌恶十足,这位皇帝纵容着太监,在江南到处收税,而东厂多有不法行为,江南百姓厌恶至极。而今崇祯皇帝上台了,赶走了奸臣魏忠贤和崔呈秀。
新皇英明至极,废除了诏狱,可谓是一代明君。
此刻,在南京,在某个院落当中,十八岁的黄宗羲正在读书着,最后丢下了书卷,心情有些复杂:“皇上,还是有些手软,除恶未尽!”
黄宗羲的父亲,乃是东林七君子之一,黄素尊。那一年,父亲被阉党害死了,让他对阉党恨之入骨,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而今皇上登基,算是为他报了家仇。
只是新皇似乎有些绵软,对于阉党太过仁慈了。
新皇登基了,再也没有太监前来征税,百姓对新皇感官上还不错。又是在舟山岛上,开设了市舶司,扩大了商贸;而停顿了好久的南京造船厂,也开始大规模营运了起来。
驿站也开始改革着,变为了邮政,很多驿站不再是沿路的百姓管理,而是归于皇家直接管理。
新皇登基了,开始在改变着,可很多文人皆是视而不见,只要不加税,只要太监不来扰民,一切都是好说,这些只是小事情而已。
农业社会是迟钝的,百姓是迟钝的,文人也是迟钝的,官员也是迟钝的,这种迟钝让官员执行中央命令,变得分外迟钝;同样,也让地方对中央命令的反抗,也是变得迟钝起来。
“太冲,陛下要建立武备学堂!”
这时,好友冯云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张邸报,上面有着武备学堂的招生广告。
“武备学堂,莫非是武事?”黄宗羲皱眉道。
“宋朝重文轻武,故而亡国。我大明百年承平,武备松懈,亦有重文轻武之象。杨镐主政辽东,有萨尔浒之败;袁应泰主政辽东,失辽阳,沈阳;熊廷弼、王化贞主政辽东,再败广宁;孙承宗主政辽东,有柳河之败。我朝于辽东一败再败,为何如此,皆因为文人不知武备,喜好夸夸奇谈,自以为读了几本兵书,就是名将,却不知战场凶险,小则亡身,大则亡国!宋朝亡国之时,文人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力,无力抗击蒙古,只能学妇人,投井自杀,岂不悲哉!故而设置武备学堂,招收学生,传授武学,明悟保国之道!”
冯云开口念着邸报,念着上面的招生广告。
“文章太过粗鄙,没有用典!”黄宗羲皱眉道。
“这是当今圣上故意的!”冯云说道:“圣上说了,大明国事为何败坏,就是因为聪明人太多了。故而皇上用人,宁可用愚鲁肯干之人,也不用聪明无耐心之人!”
“治大国如烹小鲜,皇上说了,国事最忌讳急躁,不要妄想着五年平辽,这是速胜论,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容易速败!”
皇上在研究文人,文人也在研究皇上,毕竟当官要得到皇帝认可,投其所好,才能上位,若是皇帝不认可,很容易悲剧的。而各种邸报上,各种文章上,还有各个传闻上,很容易猜测出皇上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