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号:分豇豆,每个定量3斤,分净重17.4斤
9月16号:找齐,分黄谷114.4斤
9月18号:分晚谷(小红谷)289.9斤
9月22号:下午分玉米棒200斤
9月22号:二次分黄谷40斤
9月25号:二次分玉米棒240斤
9月26号:分黄豆42斤
9月28号:二次分黄豆11.7斤
10月3号:分菜籽油媒人2斤,共计12斤,每斤0.65元,交现金7.8元
10月6号:下午分红高粱56斤
10月10号:分秫秸30捆
10月16号:分山药200斤,分胡萝卜350斤
10月14号:分山药50斤,胡萝卜280斤
10月18号:分山药100斤,胡萝卜200斤
10月19号:分芝麻每人2斤,共12斤
10月26号:分芦苇6捆,
1979年分配情况:
1、全年工分:7841分,土粪2292分,包工地938分
合计:11071分,扣除自留地280分,剩余10791分
2、找齐谷子182.6斤
3、每个工值:0,25元,本年度还可以从队里领取48.81元
4、母亲无工分,扣除口粮钱21.26元(与哥哥分摊)
本年度可以领取38.18元
从以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农村最真实的生活情况。朱书堂带领一家人拼命地干,到头来分得了38块一毛八。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为这一年没有打饥荒。
要不是给县社运送石头,年底的收成还要更糟糕。今年之所以工值低了一些,主要是队里的运送石头出了事故,挖石头的也出过事故,否则的话,工值还会高一些。
像朱书堂这样的家庭能够分得600多斤的小麦,不能不说是他带领五队社员们,在救命河里打了一眼大口井所起的作用。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朱友康本人最大的贡献。
要不是自己穷,不要是吃了伯母的侄子——中丘公社革委会主任马振邦的红烧肉,朱友康的作文——“我的最奇葩的愿望”也就写不出来,救命河里的水利设想,也就不会在他的父亲朱书堂手里变成现实。
朱友康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他们全家只分得了60斤小麦,就连过年都吃不白面饺子。
另外,我们从朱书堂一家土粪挣的工分这个侧面来看,也可以了解到,朱书堂一家是多么的勤劳。每天除了下地干活,还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收割野草茅草造出土粪,尽最大努力多挣一些工分。
老支书梁鸿信更是庆幸自己的工作干得利索,干得雷厉风行,成效快,收工早。
因为在恢复了职务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精心设计,统筹谋划,快马加鞭,顺利完成了振兴新农村的第一步规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他完成了救命河大坝的修建工作,完成了南沟大池塘建设,完成了西山水库大坝的拦截修筑建设,唯一的遗憾就是,在村南山岗寻找的几处深井钻探,没有成功。
只要深井的钻探取得成功,紧接着南丘村第二步规划——新农村规划建设就会实现家家饮用自来水,省去了辘轳浇水,水桶挑水的负担,挑水喝的历史就会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