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站的宣传效果确实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内,蓬州县很多人都知道了张美珠这个先进人物,她的美名已经传到了千家万户。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事一点都不假。
自从张美珠第一次在石脑大坝出了名以后,追求他的青年人都漫天野地里疯长的野菊花一样,铺天盖地的把她包围起来。
有人曾经夸张的说,张美珠身后的帅气小伙儿排起队伍来,足足可以绕着蓬州县城两周,尽管说的有些夸张,但是,张美珠的影响足见一斑。
在这疯狂的一堆野菊花中,广播站的周记者表现得最为出色。说他表现出色倒不是说他长得不好。而是他的办法一个接着一个,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因为第一次报道张美珠的时候,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乡巴佬土记着,石脑大坝施工现场的,主管宣传的通讯员,广播站特约记者土老帽赵大友。
他感觉这是自己参加工作以来最大的失职和耻辱。
他心里对土老帽赵大友的报道,醋意大发,反感十足,一万分的不感冒。
认为,一个傻乎乎的老农民,怎么会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呢?他从心里开始记恨他、嫉妒他,只怕他再次抢了自己的买卖——报道文稿。
所以,这次他就抢先来到了食品加工厂,找到了工厂的领导,点名要报道张美珠的先进事迹。
他向厂长陈述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张美珠有前期的先进报道,后期表现如何,更是广大听众关注的焦点。
厂长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士,觉得宣传张美珠就是宣传工厂,就是做不掏钱的活广告,这可是天底下最大的便宜和实惠。
于是便答应了下来。这周记者倒是也爽快,很快带自己的相机和写作工具,找到了厂子里。
他很会来事,做宣传的他,非常懂得宣传的侧面效应。
他先从张美珠身边的人开始采访,他让身边的人都去给张美珠捧场,然后再让张美珠出场。
这样的广播稿子非常的适合听众收听。果不其然,张美珠的名字一下子家喻户晓,成了蓬州县城的一颗新星,这就是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思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代表着当代的时尚。
周记者二十四岁,瘦高挑儿,人长得谈不有多帅,但是,起码也得说是一个文艺青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广播站记者。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除了会写稿子,会采访报道之外,另一个爱好就是天生的爱究竟、爱干净,爱穿戴。
他留着时髦的小分头,头发梳得油光可鉴,分出的缝隙就像是老农犁地犁出的地沟一样,清晰可见。
再配长脸和小眼睛,更显得干练潇洒。
他脚穿一双时尚的棕色皮鞋,一尘不染,锃光瓦亮。他每次出门前擦拭一次,已经养成了多年的习惯。
他穿一件深棕色的皮夹克衣,大小胖瘦非常得体,下面再配一条瘦长的喇叭裤,俨然是一个时尚青年,显得别样的洒脱。
他的条件也比较优越,父亲在县委做后勤工作,母亲是一个油棉加工厂职工。他下面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小妹妹,和一个小学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