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康马不停蹄,从大街烟酒门市买了一条大前门香烟,用一张废旧报纸包裹严实,装进自己的青岛金鹿牌自行车,挂着的黑色手提包里,进了教育局大门……
因为参加考试人数多,阅卷时间延长,还需要报请领导审批,三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就贴在教育局大门道北边的白灰墙。
朱友康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挤到了前面,终于在五张人工抄写登记的成绩单的,最后一张单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朱友康,66分。
他看了看最下边写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5分。不错,好险啊!竟然只有一分之差。朱友康心里突然想起教育局教研室龙主任来……
石脑中学和朱友康一起参加考试的其他四位同学,张梅梅、刘鹏、万俊芳、贺国昌等,也都报名参加了外语考试。
朱友康又从五张考试名单中看了一遍,却没有找到他们的名字。
他从第一张看到最后一张之后确认,这次外语考试,石脑中学五人当中,只有他考了县师范学校外语辅导班。
他原来设想,如果贺国昌或者刘鹏等能考,他就可以和国昌或刘鹏一起,住在他父亲的人事局或者蓬州中学等单位,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了。
他想到了六年前,那次师范中专考试的英语成绩,他考了26.4分,那次考试外语分数只占30%,按照100%成绩计算,他的外语成绩应该是88分。
六年时间已经不学习外语了,竟然丢失了22分。
赶在县里各学校开学的那一天,县师范学校也开课了。英语培训班来了66名学生,都是通过外语考试择优录取的。
这其中包括2名女性民办教师,她们是经师范学校审批,报经教育局批准通过的特殊学生,是自愿参加外语学习的。
她们是当年考县师范学校的民办教师,虽然年龄略大,但是,都有良好的外语教学基础,师范毕业后,愿意从事外语教学。
他们需要在县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外语之后,再学习一年师范学校的专业课。
环境变了,离家远了,朱友康来回下学成了一个突出问题。
每天往家跑,路也太远了。他思来想去不知道住在哪里方便。石脑大坝后勤指挥部,在大坝建成后早已撤掉了,要不他可以到那里借住一个地方,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刚开始几天,他每天骑着他的金鹿牌自行车,回到南丘村老家。
老家最近在老支书——他的姑父梁鸿信带领下,又开始了开发荒山,治理荒山,在荒山挖树坑,载果木树,种植中药材,忙的不亦乐乎。
他父亲连给他做饭的功夫都没有,别说给他帮忙,他还要给家里人浇水做饭,切草喂牛,刷锅喂猪等。
朱友康和他姐夫合资买了一头母牛,小牛犊已经一年多了,他父亲就从她姐夫那里迁过来,自己喂养,至于这头牛怎么算,暂时还没有说法。
因为他终于可以养到一头小牛犊了。
除了父母忙,就连两个小妹妹也都要每天到山干活去,这些日子以来,家里一直没有编制苇箔。
朱友康觉得这样下去,家里的活儿看着不做,心理接受不了,要做去,又没有功夫,并且耽误了自己正常的外语学习。
所以,一心想在蓬州县城找到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
有一天午,他照常起了一个大早,骑着自行车去蓬州县师范学校外语培训班学,他刚走到县委门口西边的新华书店门前,就听到后面有人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