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本村的一位副校长是最有资格,资历最老,人脉最好,在教师中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朱友康到来之前,张雪峰校长调走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朱友康了解到,石脑村共有教职工12人。
这位副校长是其中之一,而这12位教职工当中,除了本村一位食堂管理员和两位做饭师傅以外,剩下的8位本村教师,都是他的学生,教龄也比较长。
他可以在这所学校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而其他6位教师都是从平原分配到山区教学的新人。
这样的一潭死水,要朱友康来主导学校发展谈何容易。他的一句话在当下要比朱友康十句话都会管用。
针对这一情况,朱友康沉着冷静,应对前行。
他的对策就是,尽早尽快把这位副校长调整到其它单位,或者请求局长,采取提前离岗的办法,排除其在单位的干扰和影响。
朱友康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只要拿掉这个举足轻重人物,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第二,就是扩大招生规模,把一潭浑水分流、搅混、拆散。
那么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捷径呢?他的想法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向请缨。多分配教师新人,或者从石脑校区借调新老师到这里任教,冲散原有的小圈子、小团伙。
这样一来,新鲜血液的到来,就破坏了原有的固有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就地拆散。与石脑校区联系,争取石脑校区的支持,利用石脑村小学的两个闲置教室,明年扩招一个班初一新生。
把原来本村教师穿插到石脑小学中去,让他们既在一个单位工作,而又不在一个地点班,从空间隔断他们的传统关系。
这两个步骤,说穿了就是把原来一个非常粗壮有力拧在一起的多股绳子,拆散成为软弱无力的单股绳子。
那样做下来,朱友康管理领导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轻松有力。
第三,他的另一种大手笔计划,也许更会令人称奇。
那就是尽一切可能,把学校搬家到蓬州县城,这可能吗?这种想法曾经在他大脑闪现,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到这所学校,令他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少。
一个是老地方,轻车熟路,熟悉学校情况比较快,人员关系,心中有数。
第二个是,不用与当地群众怄气,再建学校围墙了。
这里的围墙在张雪峰校长手里,得到了根本解决。再也不用担心小牛犊跑到宿舍,社员们去地里干活从校园里穿来穿去。
还有一个就是,这里的BQ庙已经修复完毕,院落已经铺成地砖,住宿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宿舍,不再占用BQ庙房。
至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他觉得早已胸有成竹,不在话下。
他思考了这些工作之后,思想一下子放松下来。
他没有急于到教师中间,而是,先期翻阅了张雪峰校长,原来的工作计划和教师成绩,以及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
心中有数之后,才与原来班子人员见了面,听取了每个人的工作汇报。
在这些人当中,他在寻找可以助力的合适人选。
会议结束之后,本村那位副校长要跟朱友康到学校随处走走看看。
他们刚走到院子里,朱友康就看到,一个有着明星模样,老板气质的女人,带着一副墨镜,在男秘书陪同下,正在向他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