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离不开他要进行的改革,他不甘心放弃,但是如果不丁忧,势必引起朝廷非议,引来天下人的斥骂,尤其那些饱读儒学的人,就会不遗余力的打击谩骂,张先生想到这些后果,便奏请皇上,要求回家守孝。
彩凤接到奏折,和仁圣太后、皇上商议,认为如果张先生就此离去,那么朝廷以前下大力整顿的土地事宜,以及后续准备税改之事,就会随之成为泡影,而且张先生一走,很难有个精干之人控制局面。如果不准去守孝而夺情,那么会将张大人置于何种境地?
左右为难之际,正好有礼部侍郎李幼孜上书,说张先生现在公务繁忙紧急,离开不得,可以穿丧服办公,此行为所谓“夺情”。于是两宫皇太后下旨,分别让太监带着重礼,并和当地官员到张家慰问吊唁。
张居正未走,成了众说风云的“夺情”,所谓夺情,就是皇帝下旨,因为在任职上不能离开而需要留任,不能丁忧,这可谓冒着很大风险。会被扣上不敬父母,抛却人伦,背负很多骂名。尤其在儒家思想统治下,在人眼里,不遵守所谓的道德伦理,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在这次“夺情”事件中,果然有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跳了出来,他们上了奏折,斥责张居正不回家“丁忧”,是贪恋权势,不顾伦理道德,不敬父辈,像这样道德缺失的人,怎么能成为首辅呢?
他们的奏折引起太后、皇上的震怒,慈圣太后对皇上说道“此番胆敢阻挠张先生“夺情”,必当重重惩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这两个书呆子,如此不明事理,会挑动那些言官,扰乱朝廷,该要惩罚。”小皇上得彩凤话,心里也十分生气,于是下旨对这两个言官严惩。
可是顽固不化的封建礼教,根置于那些人的心,他们所遵循的封建礼仪、道德标准遭到了挑战,真可谓是逆时而行,于是口诛笔伐,唾沫乱飞,其激动不平之情、慷慨救国之意、拳拳爱国之心都写到了奏章,传递给了皇上。
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上书n张居正,让他回家尽孝,皇上看到奏章,非常生气,这些书呆子,吃饱了饭没事干,就专门挑剔别人作为,他们满口仁义道德,美其名曰为国为民,实际上什么事都干不了,在一边摇旗呐喊标榜自己是道德化身,是正义使者!这些人该打!
一时间翰林院人声鼎沸,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以翰林院掌士王锡爵等人为首那些人,围堵在张府门口,更有改革触及自身利益,反对他改革的王公大臣,造谣生事,形成了一股暗流,就要将他赶出京城。
最后,几个反对他“夺情”的人,都被皇上严厉惩罚,打了板子,张居正在“夺情”事件中,最后在太后、皇上处置下,在一些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平息了事件,张居正终于能够安心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