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出自书中的道理,往往不能更确切或是直观的看透这个世界上。读书的意义,在于明理,在于能够更清楚的明白,世界上有很多道理可以先从书中得到答案,但最后也得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去应证。
胡古道点着姚兴的额头,给了他一个板栗。
“你要明白一个道理,文字在有些时候,恰恰会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无形障碍。所以你以后读书的时候,不要时时刻刻都去咬文嚼字,若是遇到了瓶颈,不妨先退一步,再登高数步,尽量往高处走一走,不登山峰,不显平地。”
姚兴点了点头,他是很爱读书,平时除了练功,也就剩读书了。只是果真如胡古道说的那样,书中的智慧只是片面的,不能统筹大局,完全看清楚。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读过书之后的实践。
而一些所谓“书呆子”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很不懂得人情世故,或是显得幼稚,就在于只懂得用书中的道理看待这个世界,将书上文字,看得极为重要,倘若这期间出现一点点错误,就会觉得是他人的过错,书中的内容总是没有错的。其实,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书中死板的内容会与现实发生很大偏差的变化,一切还是要随机应变。书的意义,并非读书人的纸上谈兵,只为了举孝廉、做官、光宗耀祖等世俗之物,更是应当成为一个人精神寄托,按照自身经历结合书中内容,成为可以影响整个天下的贤人。
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大多都是学而知之者。
而历史上少有的生而知之者因为先天优势,读书都能读出个圣人。谓之儒圣。大多数学者,百家诸子,都不可能有如此悟性与造诣,恐怕究其一生,也只混到一个看得上眼的百家之位,威名远播,声名在外,恐怕还是能做到的。
一个人,若想真正做出改变,非要经历一场扒皮抽筋,涅槃重生的痛苦。能够坚持过去的人,少之又少。
每个人来这世上都是有使命的,只是使命有大有小,所以说人的潜力也不一样,不能要求相同,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所以说,我好像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很多事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也觉得就是那个样子,无所谓得到或是失去。可是在当时啊,却难受的要死。是很疼很疼的那种,我觉得别人能够轻易得到的,我却要煞费苦心,最后却仍得不到。这种感受就好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你背后捅了你一刀,你和其他人说你的朋友要杀你,可是根本没有人相信,他们甚至还会嘲笑你,为何要这样对你的朋友,是不是你自己本身就有问题。
胡古道有幸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代,但他也因此失去了挚爱。
而那些如今登山的求道者中,虽然名义上是来拜访他的,但更多的则是来挑战他。挑战这位昔日江湖中的第一剑仙,这些人刚登山时还意气风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最后却无一例外都成了乖乖听胡古道论道讲学的乖巧学生,这些上山人的心性也随之改变。
有句话说的很清楚啊“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首先得有“自出洞来无敌手”的实力和气度,胡古道刚好具足。
当年在剑阁收的七个弟子,据说都已出来单独开宗立派,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江湖中一流剑客,凭借修习《戮剑图》剑法的先天“无招胜有招”的独特优势,开宗立派后,虽然基础差不多,但最后练成的剑法却大有不同。然而,即便是众弟子间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甚至是同门间的自相残杀,胡古道都不在插手去管,不是懒,而是觉得没有意义。人世间的勾心斗角,大抵如此,也不过如此。
正如他当初决定上华山隐居时说的那样“剑阁胡古道以死于云仙城战役中,而如今活着的老家伙,是个不成器的散人,道号:千秋居士。”
如今,真正能够让胡古道承认是为弟子的,山下的洪崖先生算一个,还有一个,便是登天飞升的江辰,江狂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秋居士当下很忧郁啊。他的弟子,又多了四个。
“出去走走。”千秋居士摇摇头,暗暗苦笑,那能怎么办呢?自己收的弟子,就是认真教教也得教出个能继承衣钵的传人来,要不然还真配不上他胡古道的名声。
只是千秋居士虽然也有私心想法,却并不执着。个人努力固然重要,师傅领进门的阶段比个人努力还重要,而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努力或师傅授业所能决定的。
只中因,不求果。才是胡古道真正需要做的事。
千秋居士改变主意,不在继续和众人废话,而是起身出了门,其余三人紧随其后。
胡古道带着众人前往后花园,在那里同样有很多可以说道说道的大道契机。而且,是永远都说不完的。
三人跟在胡古道身后,姚兴行走时的步数渐渐与胡古道重合,跟在身后,如同他的影子。
师徒虽然有先后,但两人走的却是同一条路。
这三个弟子中,也就只有姚兴最符合胡古道的大道契机,只是徒弟在后面,还没有成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