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战死后,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梅根本压不住辽镇将门的反扑,早就开始养老的李成梁不得不重新出镇辽东,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六岁了。
即便李成梁又帮李家守了几年基业,前前后后做了不少幕后交易,可在李成梁病死后,李家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辽镇的军队掌控权。
像是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率先使用出“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字战法,之后李如桢作为铁岭守将,也上演了隔山打牛**,居然在努尔哈赤进攻铁岭时龟缩在沈阳,这一柏一桢瞬间沦为了笑柄。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风光了那么久,李家终于墙倒众人推,没有人会理会李如柏与李如桢的辩解,什么手下士卒不听将令,沈阳守军不肯援助,这都是你们的一面之词,你们李家必须死。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熊大人来了,李家完蛋了,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突然就打不动了,丢盔弃甲的辽镇军队在熊大人的领导下轻轻松松的守住了辽阳和沈阳。
全都是阴谋啊,纵横辽镇几十年的李家就这样分崩离弃了。
究其原因,还是李如松死了,李如松不死,这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梅虽然没李如松那么强,但守住李家基业应该不难吧?”曹向丘有些不明白,凭什么李如松和李成梁能死死压住辽镇将门的反扑,而柏、桢、梅三个不行。
“和李如松一起战死的是李家最后的三千亲兵,那可是武装到牙齿的三千精骑。”曹向丘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土蛮人得了什么好处,居然拼着一万多人的损伤,硬生生吃下了李家这三千骑兵,甚至他都怀疑包围李如松的不止那两万土蛮骑兵,肯定还有数量不少的辽镇骑兵与满族骑兵,所有人通力合作,这才把李如松这个妖孽给干掉了。
“李家没了这压箱底的亲兵,立刻就萎靡不振,李成梁不得已,带着陪同他养老的亲卫来到辽镇,希望挽回颓势,据说李成梁抵达辽阳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打努尔哈赤,用舍弃辽左六堡为代价,换取努尔哈赤支持李家继续在辽东立足,李成梁老了,心里只有他那个小家,不过我们也清楚,他是恨,晚年丧子,切骨之痛,他有理由去恨,恨朝廷凉薄,恨辽东诸将狭隘,恨蒙古土蛮狡诈,所以他才会做出这个决定,他和戚大人不一样,戚大人被朝廷排挤,只能辞官归乡,郁郁而终,而李大人终其一生都在战斗,与蒙古人斗,与满族人斗,与辽镇将门斗,与朝廷百官斗,斗来斗去,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可怜可悲。”曹文诏来辽东时,李家已经衰败,但关于李家的一切,都还停留在辽东将门的脑海里,众人偶尔醉酒之后,也会感慨几句,到底是那时候的辽镇好,还是现在的辽镇好?
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虽说是中了陷阱,可归根到底还是李如松犯了冒进的老毛病,他在抗倭援朝的碧蹄馆之战中,他就犯过类似的错误,不过那次他运气好,侥幸逃过一劫,但可一不可二,可二不可三,运气不可能次次都眷顾你,明白吗?”曹文诏这话说的是李如松,实际上批评的还是曹向丘。
不管是在辽河边上的血战,还是今天城外棚户区的伏击,曹向丘都是以少打多,行走在死亡的边缘,别看这次城外大胜,没死一兵一字,那真的是他运气好,旁边就有一个坚固的马圈作为掩体,要是在空旷的平地上对战,他们曹家六个亲兵分分钟就被人围殴致死,曹文诏可不能惯着曹向丘这破毛病,都说兵行险着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己这儿子倒好,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天天往死地里闯。
对面自己老爹的指责,曹向丘只能摸着后脑勺,脸上假模假样的挤出一抹惭愧的表情,他也不想这样的,你像辽河那次,自己都未卜先知提前跑路了,结果遇到了另一个未卜先知拦截的,这他上哪里说理去,至于这次,那也不能怪他,这方明镜做足了表情,自己又不是地头蛇,怎么会知道广宁城治安居然会崩坏至此,在城外就被人打劫,他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