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目前简单地分了几个板块,这个是可以增加的。”
付子莘先对《教育新风尚》的内容作了介绍。
各栏目都在广泛地征稿,但如果没有收到优质的文章或者内容,就只能自己亲自写。
投稿的人数多,倒是不用愁缺少稿件。
“排行榜这事,具体要如何操作?”朱立峰问。
朱立峰和国子监的一位老先生被推荐为教委会副会长。
国子监不是很重视这事,只随便派了个人来,意思一下,因此能办事、能管事的就只有朱立峰。
“大家也不用急于一时,为了评分能够公正合理,对每一所学院的评分需要由三位先生各自评定,取平均数。”
他们不愿意她一个人说了算,那她也不想看到他们任一人说了算的结果。
“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能负责自己所在的书院,先生间应该对自己所负责的书院进行保密,相互间不能讨论。”
“这……一些拿不准的事项总要讨论才行。”朱立峰看向付子莘。
“各自先独立评价给个分数,结果出来了我们会开答辩会,就评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提问。”
评分人参与答辩,其他委员都有权利提问和质疑。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保证评分的客观和公正。
付子莘的话让现场陷入沉默,他们没想到套路这么多。
虽然付子莘要求不准讨论,但他们私下真的讨论了她也没法。
增加的答辩程序就是为了防止恶意串通,毕竟她拥有一票否决权。
“那评分标准?”
“阿悦,把评分指南给各位先生发一份。”
付子莘早就做好了准备,这还得感谢郭芃飞和李鹤龄的抄写。
所有人都拿到了指南,里面的评分标准写得非常详细,付子莘就他们疑惑的地方进行解答。
“最好的熟悉办法就是实践,”付子莘拿出签纸,“第一步工作,对京城所有书院进行评分。”
她做过一遍的工作,让他们再做一遍。
“可是书院先生的评级还没有结果。”冯璋翻开册子,这部分的分值占比很高。
“先把其他项评了,第二步我们会对京城书院的先生进行分级排名,最后把分值加到书院上即可。”
书院先生的人数不少,涉及到个人评价,更困难一些。
三人共同负责一家书院,平均分到每人头上的数目不少。
在册的三十七家书院,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半天要不了就能搞定。
“每月二十五,样稿要交付给书局,在此之前需要大家得出结果,我们会在五月二十开会讨论。”
付子莘不忘催促,任务安排下去了,也要有时间节点。
“这会不会太赶?”朱立峰不太赞同。
“时间绰绰有余,而且收集基础资料,完全可以让学生或者下人代劳。”
付子莘并没有要求他们不能找帮手,毕竟她之前做这些工作,裘无敌和王三宝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
整个会议节奏很快,付子莘离开后,他们才后知后觉,好像被牵着鼻子走。
王三宝送走他们,去书房找付子莘。
“上午收到了驿站送来的信件,刘家寄来的。”王三宝将信件从书桌上的匣子里取出来。
付子莘拆开信件,很快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