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估计大明也就距离亡国不远了。
所以土地赋税改革是当务之急!只是怎么改,还是要慎重!
郑邦国这个老狐狸,口口声声都在说问题,说难度。问到解决方法了,就长叹一声,用“难办”两个字打发了朱由校。
其余两个侍郎,也紧紧跟着尚书大人的步调走。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说了不少,连一句有用的都没有。
眼看朱由校脸色越来越难看,情绪也渐渐浮躁。张嫣轻笑一声,打断了郑邦国的废话连篇。
她开口道:“郑大人莫不是忘了自己的立场?”
郑邦国顿住话语,停了一下。才回道:“臣确实是想不出比一条鞭法更好的政策了啊!”
张嫣:“你在这偷换概念糊弄谁呢?一条鞭法是个好政策,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要你再想个更好的来,是在难为你。可圣上是要你改革收税方法,弄来个更方便的吗?圣上明明是问你,有没有方法增加国库收入!”
“增加税收和收税更方便完全没有冲突!你搁这儿含含糊糊的糊弄谁呢?”
郑邦国听张嫣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顿时哑口无言!
朱由校见状,冷笑一声,抄起茶盏砸了个粉碎。
郑邦国和其他两人见状,连忙起身跪下请罪。
张嫣见好就收,上前扶起三人。笑眯眯道:“当然几位刚才所言,也有一定道理。而改革要施行,也离不开你们三位。只要你们真正理解了圣上的意思就行了!哎,怎么还跪着?赶紧起来吧!”
张嫣和朱由校这一出,红脸白脸唱的。三人接下来,顿时老实了!
等再次讨论起来。郑邦国不在打哈哈了。他直至要害,提出一个极其明显,但所有人,如同视而不见一样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因为高效的收税方式:一条鞭法,带来的弊端。
因为把所有赋税合并征收银两。百姓收了粮食,往往集体卖粮。这便造成粮价大幅度下跌。而纳税时间一过,粮价又会大幅度上涨。
而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府,都因这一涨一跌,造成了无形的大额损失。
而得利的,却只有大粮商和投机倒把的商户。
面对这些人,税科司局所征收的税率又极低,甚至到了接近于无的地步。
如此,每年朝廷赋税便于无形之中蒸发极大一部分。
张嫣听了,一想还真是。
可如今如果废止一条鞭法显然不现实。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嫣脑子一转想到了,现代时猪肉价格走高,国家采用投放储存猪肉来解决问题。
如今这粮价不是也可采用这办法吗?
可谁知张嫣刚开口,便被郑邦国怼了回来。
原来大明朝不是不曾做粮食储备。早从建国开始。太祖皇帝便在天下各地建立粮仓。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能征收的粮食越来越少。
而各地本来储存的满满的粮仓也越来越空。如此到了万历时期,面对这种现象,首辅张居正才痛下决心施行一条鞭法。
一边丈量土地,一边折合银两征税。再配合各种手段填充粮仓。这才慢慢恢复了些早年气象。
只可惜,后来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只剩下折合银两征税。如今那些粮仓又成了跑老鼠的空地方。
张嫣听完这些来龙去脉,一时半会也无法下决心,这以后究竟如何收税!
朱由校自然也是一筹莫展。
于是这五个人只能相对而坐,面面相觑发着一样的愁。
寻思来寻思去,过了好一会儿。
张嫣才在心里有了大致的主意。她觉得,不管继续行使一条鞭法,还是恢复旧法都有利有弊。都需要一些补充条款来进行改进。
但考虑到行使一条鞭法,众人已经习惯了它的便捷。一旦恢复旧法,阻力相对更大。张嫣便比较倾向于,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
比如增加丈量土地的频率,并且做到数据的一定准确度。比如,以后坚决废掉赏赐土地的恶习。所有犯事官员或夺爵的宗亲勋贵,抄没的田产按市场价,提供给贫民百姓认购。若有人冒名顶替或借机囤地的以百倍罚之。
这个想法一出张嫣之口,便得到了郑邦国的高度认可。
不过针对市场价波动这个问题。张嫣还是提议恢复那些粮仓储备。
不过,不是收了税银再去买粮。而是先拿出一笔银子,在农民们贱价卖粮时,大量买入。
而后,在粮价走高后,大量抛售。从而起到平衡粮价的作用。
当然,这种操作中还可以买多卖少。从而慢慢把粮食储备给积攒出来。为打仗和各地的灾荒做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