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连年的征战,国家贫困,国库空虚,无数百姓饿死。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休养生息才是重中之重,否则战争会将整个国家拖垮。
直到睿宗皇帝执政的后期,才与匈奴签订条约:两国互不侵犯,但是大晋国每年要像匈奴纳贡无数钱财,粮食,美酒以及女人!
以此屈辱的条约来换取和平!
此后大晋国便于匈奴的关系有所缓和,虽然匈奴偶尔也会进犯大晋国,不过他们并不会深入,只是掠夺物资和女人,再跟朝廷索要一次赔偿之后,便会撤兵。
与匈奴签订条约之后,睿宗皇帝虽然也曾一度致力于提升国力,可是当时的大晋国底子太过于薄弱,再加上旱涝灾害,百姓们吃不上一口暴饭,大批流民无家可归,暴乱时常发生。为了平息暴乱,朝廷出兵镇压已经属于常态。
睿宗皇帝执政晚期,由于常年的劳累一直卧床不起无暇朝政的睿宗皇帝大权旁落,数位皇子上演了了夺嫡的戏码。同室操戈、兵乱再起,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如今的皇帝陛下虽然胜出,可是这江山早已经千疮百孔。
尤其是睿宗皇帝故去之后,诸位王爷、皇叔趁机拥兵自重,巩固自己的地盘和兵力!
当今皇帝执政之后,虽然励精图治,使大晋国之民有了安居之所、有果腹之食此虽不是盛世、但也算安康。尽管如此,大晋国的根基却早已不稳,整个江山也摇摇欲坠皇帝陛下心里清楚,一旦他驾崩,这个江山就会瞬间分崩离析!
常年的休兵,和军费的缺乏,使得军事改革无法落到实处。而且全国大半以上的兵力都分散把持在诸王以及各大世家的手中,这让大晋国的兵事彻底的腐烂到了骨子里。
若不是边军还拥有较强的战斗力、以及诸王对外态度一致,匈奴早已经南下,让晋国便天了!
大晋国诸王再怎么闹,那是家事!匈奴是外敌,一但引入匈奴入华那就是通敌叛国。
是民族的罪人!没有人愿意让全家以及子孙后代都被人戳脊梁骨。
在睿宗皇帝执政早、中期李孝存的父亲在于匈奴之战中被杀,李孝存的几个兄弟也先后死在了战场之中。
这倒是跟戏剧中描述的很相似。
可惜的是在睿宗执政的晚期,李孝存却死在了政治之中。
李孝存的案子本就是一桩冤案,楚二少记得上一世,萧大人就是利用这桩冤案扳倒了老丞相,也让太子党承受了一记重创!
李孝存的李家军是戏剧中李家将故事原型的事情传出来之后,一时间轰动了整个京城。
毕竟这两者反差实在是太大,一个是被杀的反贼一个是戍守边疆、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最终马革裹尸的英雄,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这种巨大的反差,也让更多的百姓变成侦探,企图从八卦之中,探索事情的真相。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件事情越演越烈,甚至是有许多百姓站出来请愿,要求重查当年的案情。
李将军冤案一时,在几天之内便席卷了整个京城以及周边。尤其是当百姓们知道李家七子一虎入战场、七条忠魂守边疆的事迹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对李将军遭受到的不公和冤屈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