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办法分清一个人是正义还是邪恶了,甚至他做的事是正是邪都难以判断。历史由于政治原因本身应该是灰色的,武侠这种偏要分个一清二白的内核碰到历史,顿时一身浑浊之气。
以寇仲来说。寇仲要争天下,那他是个政治人物对吧?可是寇仲还是个武林高手,他似乎又在行侠仗义。灰色问题来了:在解江都之围时,寇仲杀杜伏威的爱将以造成沈、杜间的猜疑来达到目的。在这里杜的爱将可有什么罪大恶极的行径要被寇大侠制裁吗?没有,作者自己都替寇仲开脱说与其素不相识,心底对此实属无奈。可是开脱归开脱,寇仲因政治斗争而无法保持侠义是不争之事实。再比如,如果寇仲是大侠,在他眼里罪大恶极的魔教妖女婠婠是不是应该想法设法予以铲除呢?实情是寇仲没有,甚至不得不多次妥协至乎合作。虽然有打不过的因素在内,但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你总可以做到吧?邪不胜正势不两立你不会写吗?
所以说,黄易写历史,写战争,虽然相比以往的武侠够写实,够深度,但是武侠这种存于幻想的精神内核也被破坏殆尽,武侠实在是危矣。当然你非要说这种过于着地的写法是创新,那也无可厚非,但是武侠原有精神被破坏的武侠,实在是让人心凉。残忍的童话已非童话。
大唐有个致命的伤就是篇幅问题。虽然有读者会为能连看21本而暗爽,可是21本也足够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关键问题是这么长的篇幅有必要吗?如果单单只是塑造人物,这么长实在是不明智。更何况很多人物还面目模糊,虎头蛇尾的人物随便就能排一长溜。那么这本书的目的应当是在于讲故事,讲两个主角的成长史,讲整个隋末唐初的风云变幻。可是这个故事讲得成功吗?作者几乎是工笔细描完成了这部作品,以至于作品溢出画布,不得不再拼出一块地方来。该写的该略的统统拿出来占地方,最后反而不得不仓促结尾网上几乎公认作者造势太大,以至于为了收尾最后的逆转太急让人不适。于是乎拥护者赞叹作者有才华能写出这么长这么精彩的作品,反对者则讥之为裹脚布、烂尾。悲剧的是我个人认为大唐其实还没讲完,有些伏线都没来得及解答。
黄易的文笔总是可以拿出来吐槽。我上次看到了好事者统计“虎躯一震”、“娇躯一颤”在大唐文中出现的次数以及使用者的数目和震颤的后续动作,看罢笑得我直打跌。为什么黄易的角色总是和帕金森扯上关系,也许只是黄易写顺手了而不自觉的遣词。但是后来看到有人说“一世人,两兄弟”这句话是现代粤语,我顿时觉得黄易写作态度可能有点不端正。似乎根本没有想到要把作品流传后世?过把瘾就死?作者都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那未免有点伤读者感情。
再次提一下已经在寻秦记里提过的窃听的问题。黄易安排了那么多局,包括局中局,甚至局中局中局,结果只是一个窃听就统统败露,先不说巧合的问题,作者你不觉得对不起自己设下的局吗?既然有那么大的精力去设想各种巧妙桥段,那么何不花点心思在解谜上?武侠固然少不了巧合,但是巧合也是要花样翻新的,这么单调重复的巧合,还是算了吧。
再说说关于主角完美的败笔。一步好的,他的主人公通常不应该是完美无缺的。还记得我看搜神记的时候就特别讨厌拓拔野,因为他太完美,完美的不现实,给人以强烈的隔阂感,所以我无法爱上他。以至于每当他表现精彩的时候,我就感到厌恶。现在回头想想寇仲和徐子陵,他们可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吗别告诉我寇仲玩世不恭爱说闹也算?如果仅仅是品行完美也还可以,可是于此相配,寇徐二人的才智明显有点高的离谱了。口诀一闻就懂,脑袋是4核的吗?张无忌也是无人指导下修习九阳真经,但要到光明顶上实战被灭绝师太痛扁时才开始更深理解经书里的文字虽然有鲁妙子的书籍做垫,可是他们读以致用的能力也太可怕了,令我等读死书之辈汗颜不已。寇仲征战天下的军事才能简直有通神之奇,试问寇仲哪里跑出来的军事才能?两个扬州小混混,没见过什么大场面,不过是从鲁妙子的遗著中学得各式才能。可是书毕竟是书,再怎么说也不过是理论居多。寇仲说自己对山川地理下了一番苦功夫,八成还是看自鲁妙子的书吧?试问我给你描述一个地方你是否就真能如亲眼目睹?我看悬。当然,确实有天生的将才用兵如神,可是像寇仲这样各方面都完美到无争议的人,现实中你找一个给我看看!
咦?我发现我一直在说坏话?那还是说说好话吧。黄易作品里的比武场面写得都很妙。黄易的武功注重精神交锋,喜欢详细刻画策略在比武中的运用,未开打时心理战已经就在你来我往了。得宜的策略,对于自身能力的出色运用让主角团多次以弱胜强且不让人感到突兀毕竟实战如果只是功力高者必胜那么大家都可以洗洗睡了。比如徐子陵挑掉席应,跃马桥大战晃公错,两人联手宰掉任少名,都有合理的战术或者心理战做安排,故而他们胜了也是可以解释的。大家一定要学习他们,跟人打架前先踩踩场子,挖好坑,打架的时候先问候两句对方家人,那么他很有可能怒火中烧掉进陷阱,那你不就赢了吗?毕竟打架也不是君子的事,不要搞出各种花儿来,胜者为王!
对游秋凤客气了,她想入非非
其实黄易开篇不久就为双龙决裂埋下过伏笔,但是写着写着所有人都被徐子陵同化了。结果,我期盼已久的双龙大战就这样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