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所谓“七山二水一分田”,少量的平原地区在过去承载不了大量的人口,人口数相对于平原地区少多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今天也才40万人不到。主城区不大,常住人口仅10来万、七八条街,即使近年来发展迅猛,也不过多了几条路,几个小区、几十幢高楼而已,开车不堵的话一刻钟就可以横贯东西。可能现在年岁渐大,看着斑驳的照片,有时就不免回忆儿时的片段,想起以前只有两三条路时的情景。
80年代初期的时候,宜都还只有东西正街、城乡路、清江路三条路,道路不宽,后两条路按着当时的发展设计成并行四车道,这在当时已经算超前设计了。好多老国企就在路边,每天随着军号响,上下班的人或徒步或骑着自行车呼啦啦一大群涌入涌出,看着貌似红火,但也是步履维艰、难以维持运营了,只是苦撑着。
城乡路歌舞团大院对面,也就是现在的北山超市的地方,当时叫力车厂,专门为上下游企业生产机械零件,占地几十亩,有上百的工人。伴随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在解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力车厂的大门口空地上聚了一大帮拉板车的民工等着拉活儿。有客来后,民工会围上去讨价还价,然后就跟着客主去拉货,或者是搬运家俱或者是搬运商品,反正卖的是力气,纯属体力活。闲暇的时候民工们三三五五的讲讲笑话、聊聊天、打打小牌,中午休息就到旁边小馆子点两个炒菜,喝点儿小酒,眯上一会儿,日子倒过得很是惬意。
我有一亲戚就在这队伍中,其人姓张,当时约摸已是四十多岁。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解体,农民没了束缚,有了很大的择业空间,加上老家地少人多,种田也没什么收益,很多人就到城里务工。有手艺的做泥瓦匠、漆匠、木匠,没手艺的就只有做到建筑工地做工卖苦力或者像这样拖板车维生。我这亲戚家里有几个半大小子嗷嗷待脯,但又苦于没什么文化,索性出来卖力气拉板车,挣个辛苦钱。风里来、雨里去,虽是辛苦但好歹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有段时间大概有一两个月没见张老爷子来拉板车,而且跟他一起拉车的人没有谁知道原因,也不知是病了还是家里有事儿。突然有一天,他又乐呵呵的来上班,而且拉板车更有劲,每天酒照喝、牌照打。
某天父亲对我念叨“我说怎么没见张老来拉板车,原来是张老爷子的父亲从美国来寻亲了,听说还给了他好多美元,本来我还以为他再不用拖板车了呢,结果他又来了,搞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