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考古程序是这样的,考古现场如没有什么保留价值的就回填,所有发掘的文物要一一编号,小心整理装箱,然后将带回博物馆由专家清理、鉴定、定级,如果有特别贵重的文物,比如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可能会被省里或者国家级博物馆征调,其余的二级、三级文物有些将用于对外展览,有些则将被锁进库房。”父亲的同事说道。
“那棺椁呢?这么大的棺椁也会定级、库存吗?”我提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看他怎么回答。
父亲的同事笑道“棺椁一般定不了级,但是也不至于丢掉,毕竟上面也留存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一般都会放到仓库里妥善保管。现在条件优越多了,市里专门拨款建了博物馆,室内常年恒温,并且有监控和保安,防火防盗严密,出不了多大的问题。哦,你想不想知道在这之前是如何保管文物的?”因为父亲的原因,他也不把我当外人。
“这我还真的不知道啊!”我虽然精通历史,但对这些具体的操作确实不知。
“文化局的宿舍你去过吗?二室一厅的房子,当年财政经费紧张,文化局又是最穷的单位,根本没有能力建专门的文物库房,就把宿舍一楼空二套房子出来作为库房暂用,文物分门别类,不管是化石啊、刀剑啊、斧扇啊用布包好,外上盖上棉絮,然后一一装箱,因为文物太多,而两套房子面积又小,一箱箱的文物只能靠墙码放好后层层堆放,这一放就是十多年。幸亏当年治安好,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很认真,这么多年没有出过事儿,真是万幸万幸,现在好了,建了这么大一座设施齐全的博物馆,文物也总算有了安身之所。唉,那个年代的人哦,真好!”父亲的同事讲起往事不住的感叹。
我生于70年代,对80、90时代的艰苦也有亲身经历,深深的赞同他所说的话。现在宜都发展很快,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很多边界已经到了荒郊野地的偏辟之外,估计那种推土机推古墓的事情会越来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