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乱的蹄声中,更多的元军出现在街道上。
看到已经下马的宋军,蒙古人露出饿狼见到猎物的狞笑,挥舞着弯刀加速冲了过来。
这支匆匆赶到郢州城的骑兵,人数与宋军相当,纯由最精锐的蒙古人组成,人数多达两千。
这支蒙古铁骑在接到军令之后,一路飞驰赶到郢州城,却正好与宋军碰了个正着。
双方各自试探、各自决策,然后或快或慢的进军,最后几乎同时赶到了郢州城。
看到前方的宋军,自诩百战百胜的蒙古铁骑毫不犹豫的放马冲击过来。
这便是元军的士气,这便是打下了万里江山的无双气质……
……
在吕仕道眼里,这些莽撞的蒙古骑兵是愚蠢的。
郢州本非大城,城内狭窄的街道,能供二十人肩并肩的站立。
这种地形能把骑兵的冲击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也不适合混战。
一旦对手具备决死的勇气和坚韧,骑兵就会在街道上挤成一团,进退失据。
当然了,以蒙古人骑术的精良,以宋人一贯的稀烂表现,元军将领的决断倒也没什么错误。
只是元军将领不知道的是,如今的江陵军早已脱胎换骨,他们为了家园和亲人,绝不会轻易言败。
枪兵黄雁山因立了战功,此时已经升迁为押正,手下有二十五名士兵。
在黄雁山一声吆喝之后,宋军士兵按照平时的操典,在长街上站成四排,第一排三人,第二排五人,第三排七人,第四排九人,黄雁山手持带着认旗的长枪站在侧翼。
由于快速行军,士兵们携带的盾牌不多,所以只有最前排的三名宋军手中有盾。
枪盾手按照黄雁山的嘱咐,将盾牌斜斜护在身前,长枪搁在盾牌中间的卡槽上,枪尾垫在脚后……
站好之后,一杆杆九尺多长的红缨枪放了下来,斜斜指着前方。
在黄雁山身后,类似于这样的枪阵一个个迅速建立起来。
蒙古铁骑从长街那头呼啸而至,黄雁山却没有任何惧怕。
因为在黄雁山背后,有三千同袍一起迎敌。
而在黄雁山前方,吕仕道站在队列最前面,手中提着那支沉重的方天画戟。
那支画戟,黄雁山宿营的时候试过一次:他用了八成力量,将六十九斤的方天画戟举起来,然后奋力挥舞了一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用力过度的黄雁山双臂酸痛,到现在还有些难受。
此刻,这支方天画戟提在将军手里,像是捻着根灯草那么轻松。
黄雁山这才明白了,为什么将军敢于站在最前面,独自面对汹涌而来的蒙古铁骑。
黄雁山也明白了,为什么将军来了,宋军就打了胜仗。
因为他将后背留给了同袍,而不是带着督战队站在士兵背后。
……
街道不长,蒙古铁骑还未完全加速完毕,前锋就冲到了吕仕道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