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翁秋也跟着前堂的白面小厮进了内堂。熟人相见,分外热情,两人当即相对而坐,开始饮酒吃菜来。
可是等了足足有一个时辰,前面的人进去领差走了不算,连比他们后来的人都进了侧室领了公差。
张东圳不再犹豫,又使出一块银两给服侍他们的小厮,这才被叫到了号,进了侧室。
“哪个县哪个庄子上的?”
进了侧室,只见一名膀大腰圆的中年男子坐在一张矮几背后,一旁的案几上堆满了各类账册档案,几个书办抄手正在忙着记录。
“小人张东圳,是杜县蒋家庄的。”张东圳恭敬地回应道。
可见那大总管显然并不放在心上,张东圳乖乖地掏出了那块刚刚买来的玉,呈到大总管面前的案几上,恭敬地说道:“这是小人前些日子得来的一件珍贵玉佩,送给小人的那位朋友说的天花乱坠。可小人愚昧,哪里识得这类珍品,还请大总管鉴赏一番。”
“嗯哼,”那大总管开始还不在意,可一看那玉佩的形状和成色,立刻明白了三分。
“你说你是杜县蒋家庄人氏,和房家有什么关系吗?”
“小人前日里替房家的二总管房二爷办了件事,房二爷因此上欠了小人一个人情,所以……”
那大总管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还是说正题吧。你们庄子有多少土地,去年纳了多少税,有多少粮食,都一一报上来。”
张东圳依着翁秋教他的说法,把土地,人口都少报了三成,唯有纳的钱粮如数报了。
“嗯,看来你们也不容易啊,”那大总管翻着账簿对着钱粮感慨道,“这么点子的田地和人口,交纳的钱粮却每年足额足数。你放心,你们对朝廷忠心,朝廷也不会负了你们。按照规定,他们庄上该分配多少民夫?”
“回大总管,蒋家庄该分民夫一千一百三十五人。”左手的书办按着算盘算出了该分的民夫。
“怎么这么多?就是这些地方,现盖房屋也不够一千多口人住的呀!”大总管敲着几面,生气地说道。
“是是是!”那书办重新算了起来,“按照朝廷制度,蒋家庄连续三年缴纳足够钱粮,可以抵扣二百人的定额;连续五年出够了傜役,也可以抵扣一百人的定额;再加上蒋家庄已经出了五百石粟米,还可以减免五十人的定额,一共可以减免三百五十人,算下来蒋家庄该分七百八十五人。”
只是送了一块玉佩,就减免了三百五十人,张东圳心中暗自惭愧,早知道就问王爷要些奇珍异宝了。
“你看看,这些人给他们点好脸色就蹬鼻子上脸,非要再算一次才好。”那大总管笑道,“张管事,这七百八十五人的定额,你们庄上可愿接受啊?”
“愿意愿意!承蒙大总管照顾,小人一定尽心为朝廷效力。”张东圳见对方以咨询的口气问话,哪有不应承的道理,连声答应下来。
“嗯,那就把这文凭给签了。”大总管见张东圳十分识趣,也很满意。从书办那接过了填写完毕的文凭,让张东圳签字画押。
签完了字,盖完了章,大总管把其中一份递给张东圳,嘱咐他道:“这是你们庄子上接引民夫的凭据,可收好了。凭着这个文引,你可以去匠作监挑选七百八十五个民夫。从现在起,他们在长安建造工程期间的吃喝拉撒睡就都归你们负责。当然,在此期间的钱粮傜役也就豁免了。再有收税的人来,给他看这文引就行了。”
张东圳接过文引,连忙千恩万谢地退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