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二十九章 新船新技术

第二十九章 新船新技术

解决了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朱允炆还是反过头来准备改造大明的船只。如今已经是仲秋,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朝中大臣也都在忙这件事,这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稳定的大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托上天的福,今年也算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各地的粮食收成还不错,虽然有的地方有小灾,但也很快解决了。

粮食的事不怎么用朱允炆管,闲下来的朱允炆继续进行改造船只的问题。朱允炆在看过大明船只的资料后发现,大明的船非常不适于海上航行,无论是战座船、巡坐船,还是巡沙船、战船,都不是海船。

大明水师从朱元璋时候开始就是河船,更擅长的是河战湖战,而不擅长海战。这是因为这时候的船都是平底的,吃水不深,面对汹涌的大海就有点无所适从。为什么强大的大明水师拿倭寇没有办法?因为大明的船只出不了海。

就算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是平底的,其他的船更不用说了。宝船44丈长、18丈宽,排水量超过万吨,绝对是庞然大物。但就是这么大的船吃水不过四五米,如何能在大海上前行?只能沿着海岸线前进。

平底的船适合运输货物,载重量大,但若是要横穿太平洋,就必须用尖底的船只,就必须要借鉴西方的造船技术,就远洋航行这方面来说,西方比中国的技术要好得多。

让朱允炆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宋代已经出现尖底的海船,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呢?元朝以后技术就失传了?而且元朝的海运也很发达,就没有人发现尖底海船的优越性?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福船”就是一种尖底船,适用于航海,为什么现在就没有呢?

问了工部尚书严震直和龙江船厂的督造陈乃昌,他们说现在福建的造船厂能造这种尖底船,但都是很小的船只,只能做渔船使用,想要出海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说他们不知道尖底船的好处,难道是因为中国没有航海的传统的缘故?毕竟中国面对的都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让人一看就望而生畏。不像地中海那样风平浪静,是一个天然良好的的练习场所。

想了半天没想出原因来,只能归结于中国不重视技术的发展,看不到技术的应用前景,也不往这方面想。只有等有人造出了大型尖底船而且出海成功了,这项技术才会引起当权者的注意。

既然大明没有技术储备,朱允炆就只能从书里找了。当然,不只是造船技术,还有更重要的航海技术,比如地图学。经验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朱允炆要做的就是将一部分能写在书上的经验写出来,减少大明航海的弯路。但是像东海南海水文气候这种就只能一点一点地靠航海士们摸索了。

还有罗盘等航海工具的使用,朱允炆也不知道如今欧洲的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也不需要知道,只要把往后百年的技术拿过来就行了。

首先是卡瑞克帆船,这种帆船是目前欧洲仍在使用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帆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用它进行了对非洲和大西洋进行探险,这是远洋时代的“第一船”。这种船容量比较大,能容纳较多的水手和货物;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风时也无碍航行。

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的水手比较多,这对大明来说问题不大;还有就是遇到强风时容易倾斜坍塌,这对大明来说就比较令人难以接受,太平洋上可一点也不太平,比大西洋的水文状况复杂多了。

朱允炆拿它出来也就是为了给工匠们提供借鉴,不会作为主流船只使用。

还有就是卡拉维尔帆船,与卡瑞克帆船是同一时期的,但比卡瑞克帆船更受欢迎。这是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研发的。

它比卡瑞克帆船更为轻,而且吃水线亦较浅,更适合于沿岸及河川的探险,亦减低船只的负担。在船帆方面,它使用了地中海普遍见到的三角帆,转舵性能变得更高,船帆更易鼓起,速度亦大幅增加。现在这个时候卡拉维尔帆船已经增加了远洋航行的特性,比之前的更为实用。

但是这种船比较小,大规模航行就不太适用。朱允炆把它拿出来除了吸收其中的技术,也是为了将其给民间使用。

接下来的船只就比较先进了,那就是盖伦帆船。盖伦帆船是卡瑞克帆船的改进版,提高了快速性和操纵性。这种帆船在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帝国开始崛起。

而且这种船有一个好处,可大可小小的盖伦帆船只有一百吨,而大型盖伦帆船能达到一千二百吨,可以商用也可以作战船。盖伦帆船一直应用到十七世纪,是一种比较全能的帆船,

朱允炆的设想是以这种船为基础,加入大明的技术,研发出更为先进的帆船,驰骋大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南美:我有传送阵要移民一个亿第一风流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让你去割地赔款,你去敌国娶公主?谋权之天下明末风云之天启大帝穿越大唐,开局搬空国公府!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尸潮来袭:我有府兵八百红楼之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