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大人但有差遣,小人随叫随到!”我赶紧应了一声。
“这还差不多!”正德得意地倚靠在椅子上,眼睛盯着天棚,又转转眼珠,对我道:“你这里太寒酸了,啥东西都没有。看来,你是个清官呀!”
墙角的自鸣钟不合时宜地响了几声,正德笑道:“西洋的东西,果然很耐用。刚进来时,我瞧见它闷在那里,都是太宗皇帝时的器物了,如今还用的,不错,不错。做人也是一个道理,表里如一,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留自己的本色,这样才会让人了解你,接纳你!”
这话听得有些深奥,我心中佩服正德年纪轻轻,就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称赞道:“大人说的是,小人虽然不怎么读书,却也记下了!”正德哈哈一笑,道:“我也是和杨先生学到的,他说这话需要慢慢品味。”我有些泄气,说:“大人诸事繁杂,能够记得这句话,可见大人非常的看重杨先生。”
宁溪一直没有说话,此时方上前道:“大人所说的杨大人可是杨廷和杨大人?”她一边问着,一边冲我眨眼睛。朝中百官的底细,我们锦衣卫都一一记录,只是刚才不清楚正德说的哪位杨先生,宁溪提及,我顿时知道了。
杨廷和祖籍庐陵,出身官宦之家。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成化七年,杨廷和乡试中举,时年十二岁。杨廷和登进士第,时年仅十九岁。及第后,他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
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他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弘治二年,杨廷和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在修书过程中,杨廷和每次对内容有所草拟,副总裁官丘濬竟不能更改一字,丘濬因此称赞他有良史之才。弘治四年月,《宪宗实录》成书,杨廷和因参与编修,升为翰林侍读。次年任经筵讲官。弘治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讲解、读书。弘治十一年,杨廷和奉命主持顺天乡试。次年,丁祖母忧,驰驿归乡服丧。弘治十四年,服丧期毕,被起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