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了宛陵之后,有乡绅馈赠清酒两坛,待大破孙策,愿以孙策头颅为壶,与君共饮。”
看完书信的最后一句话,太史慈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提刀杀出。
长出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之情,太史慈这才注意到于十三的表情有些闷闷不乐,不由奇怪问道:“你七哥夺了宛陵,如今孙策成了落荒而逃的败犬,就等着咱们宰割,你怎么还做这幅表情啊?”
“哼!”于十三先是重重的哼了一声,随后又觉得不对,委委屈屈的道:“子义将军,你看的信那是给你的,七哥他还有口信给我。”
“什么口信?”
“他让我守着泾县。”于十三耷拉着脸,委屈的像个一百六十斤的孩子。
原来于淇派人来泾县送信的时候,除了给太史慈的书信之外,还有口信给于十三,为了防止孙策杀个回马枪,于淇让于十三率本部人马守在泾县,让太史慈率军衔尾追击孙策。
太史慈听了于十三的解释之后哑然失笑,同时心里却是松了一口气:刚才得了书信惊喜之下,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听到于淇已经做出了安排,心中不由的对于淇又多了几分好感。毕竟跟衔尾追击这种有功劳可得的事情比起来,留守可就全是脏活累活出力不讨好的事了,大战之后城池破碎民生凋蔽百废待兴,不说别的,光是修补城池就够于十三的忙活的了。
不过太史慈也不能说什么,于淇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孙策麾下能人很多,说不定还真能杀个回马枪,守城这事毕竟得有人来干——嗯,太史慈心中还有几分窃喜,于淇帮他做出了安排,免的他为难了。
等了一会,出城探查的士兵跑回来了,看到他完好无损的跑回来,太史慈就知道他的猜测成真了:孙策真的连夜跑了。
果然,士兵跑到城下手舞足蹈的大吼:孙策跑了,营帐都没来得及撤。
太史慈不屑的撇撇嘴,士兵不知道,他却知道孙策的心思:故布疑阵罢了,小儿科的把戏,也想骗的过我太史子义?
当即气定神闲的发布命令,分出小股部队,沿着孙策撤军的脚印去追寻孙策大军的踪迹,并在沿途做好标记;又派出小股部队,进入孙策大营检点物资;留下小部分士兵继续在城头值守,剩下的大部分士兵都开始休整,为接下来的追击做准备。
发布完命令之后,太史慈又有点小小的遗憾:就差半晚上,要是自己能孙策一样,提前半晚上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不会让孙策走的这么从容,非要从孙策的身上扒下一层皮来不可!
看着因为孙策撤军的消息传递开来而逐渐欢呼沸腾起来的泾县,太史慈忍不住微笑起来:压在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被搬开,现在,就是要让孙策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瞥见因为要吃饭而没心没肺在那傻乐的于十三,太史慈忍不住想到了于淇: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英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