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物内心外化最简单,或者最笨拙的方式是通过画外音直接讲出来,国产电视剧特别爱用这种手法而真正厉害的导演是不会采用这种粗浅手段的。
比如王家卫在爱神中呈现张震对巩俐的欲念是动作来呈现的,张震把自己给巩俐做的旗袍拿出来,慢慢抚摸。通过抚摸旗袍这个动作,张震内心的情感和**极为生动的呈现出来。
再比如在罗生门中,黑泽明第一次用摄影机逆光拍摄运动镜头,这是亚洲乃至世界影坛第一次运用这样的摄影技术。这个逆光拍摄主人公在丛林中奔跑的镜头,充分表现出了主人公当时狂躁、恐慌、不安的心态。
许望秋的锄奸被业界最被推崇的镜头就是刘文英死后,镜头先不动,以此来表现段海平的极度震惊随后快速移动的镜头,模拟段海平的视线,通过镜头的剧烈摇晃将段海平内心的痛苦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在特吕弗看来,通过怕冷这种病症实现内心外化的想法极其高明,是最高级的那种,忍不住道:“你的这个想法太妙了,通过怕冷实现内心的外化,而且极具象征意义。如果拍出来的话,我觉得可以跟伯格曼在处女泉中摇树的那个镜头相媲美。摇树只是一个镜头,而怕冷是贯穿始终的,我感觉一部杰作即将诞生。”
贝托鲁奇微微点了点头,他也有相同的感觉。夏布洛尔和波兰斯基对视一眼,也微微点了点头,就像特吕弗说的那样,通过怕冷实现内心的外化,极具象征意义,与伯格曼的那个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望秋听到特吕弗的话微微一怔,他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根本没往内心外化上想,只是当成真正的病在处理,现在听到特吕弗这么一说,他突然意识到怕冷真的可以外化人物的内心。怕冷跟其他的病不一样,其他病症观众是看不到的。而怕冷观众是可以看到的,怕冷就穿得比别人多,甚至夏天也会穿外套还有就是会发抖。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有类似的处理,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米勒手抖的特写镜头,手抖其实就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处理。米勒表面上看起来泰然自若,特别镇定,但通过手抖的镜头展现出了他内心的恐惧、痛苦,以及紧张的情绪。
不过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手抖只是单纯的内心外化,并没有太丰富的内涵与此相反,处女泉中陶尔摇树的镜头意蕴就丰富多了。在知道女儿被牧羊人奸杀后,陶尔站在天幕之下,面对着一颗白桦树,然后拼命去摇那棵树。这种癫狂的举动无疑是陶尔失去女儿后内心巨大悲痛的外化,同时他摇树的过程是关于信仰的一场搏斗。在北欧和东欧一些地方白桦树被认为有辟邪作用,而陶尔是虔诚的信徒,因此摇树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上帝质疑的过程。最后陶尔扳倒那棵树,就意味着信仰的崩塌。
李安在看完处女泉后惊为天人,将伯格曼视为精神导师。2006年,李安拍色戒拍得快崩溃了,在朋友帮助下,来到伯格曼隐居的法罗岛。见到伯格曼后,李安什么也没有说,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抱着伯格曼大哭。李安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看过处女泉,我会满足于一个好的故事,我会满足于让观众哭哭笑笑。
许望秋没想到特吕弗会将怕冷跟陶尔摇树相比,不过仔细一想,在冷这个故事中,男主角怕冷确实可以发掘出更多内涵来。怕冷是一种病症,人是可以生病的,社会也是可以生病的。电影的名字叫冷,这个冷可以是男主角怕冷,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社会的冷漠。
在想到这一点后,许望秋感觉灵感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兴奋地道:“我觉得男主角怕冷不光是父母被杀,留下的童年阴影,同时也有社会的问题。现代每个人都在带着面具生活,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让人性变得冷漠,让人感受到丝丝寒意。正因为如此,怕冷这个怪病就具有很强象征性,不光是男主角本身的病症,也是社会的病症。”
波兰斯基前几年拍了电影怪房客,讲一个正常人是如何被周围人和环境逼疯的,他觉得许望秋的冷跟怪房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便道:“这个构思很有意思。不过我觉得不要让男主角在遇到凶手后,就立刻拿着刀满城寻找凶手,而是这件事让他心态发生了某种变化,变得有些扭曲。随后发生的各种事情,比如上司的刁难,恋人的不理解,让他变得越来越扭曲,甚至是癫狂。在最后他遇上了凶手,拿出刀将其杀死。这样人物的心理转化过程就更清晰,整个故事的主题也更加深人。冷从单纯的复仇变成人与人的冷漠将一个心理本身有问题的人彻底逼疯的故事。”
许望秋知道波兰斯基童年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的,这段经历让他对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有点“他人即地狱”的问题。许望秋也经历了很多不幸,但他不像波兰斯基那么悲观,他心里始终藏着希望。
许望秋正要开口,旁边的贝托鲁奇说话了:“我觉得只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太浪费这个创意了,我觉得应该上升社会的层面,把冷拍成一则社会寓言。资本主义是非常冷酷的,资本家对对底层的压榨是非常残酷的。底层百姓活得非常痛苦,甚至看不到希望。男主角就是这样的底层人物,活得很压抑,而且因为父母的死心灵有严重的创伤。最后在各种压力之下,人物彻底崩溃,挥刀杀死了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