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八旗子弟的贴身利益,纵然只是影影绰绰的流言,还是在京城之中掀起轩然大波,魏东亭的事瞬间就被众人抛诸脑后。
朱棣早已秘密盘下城中数间茶楼,借此机会收集城中百姓对于旗人自谋生路的看法,但让人失望的是,显然那些家中无法接替父职的旗人们,宁愿每月守着那点铁杆庄稼,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肯屈尊去种地。
目前旗人虽然不多,每月发放的那点银米更是只够温饱,但有明朝宗室的前车之鉴,朱棣十分忧心将来也会随着人数暴增,给朝廷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说起来这是个很矛盾的问题,满清毕竟是异族,人数太少压不住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人数太多滋生闲人无数,这群人不事生产,又荒夷彪悍,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发大麻烦。
按照朱棣所想,最好恢复前朝的兵田制,让每户没有好出路的儿子们去开荒种田,为此还专门起了个满清化的新名字:八旗移恳。
无奈康熙虽然心动,却只是推脱,说是祖宗入关才多少年,怎能轻易寒了八旗子弟的心,大清的辽阔疆域还要靠着他们守护呢!何况满人世代狩猎为生,哪里种的好田呢!真要是成了只会弯腰种地的农人,哪还有祖宗的血性,还不马上就被汉人赶回关外老家。
对此朱棣也无可奈何,想当年自己的燕军一边种地一边训练,不还是打得蒙古铁骑毫无招架之力,靖难期间更是以此确保前线粮草供给,只可惜兵田制也有弊端,后期甚至逼得军户无法生存,更不要讲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拿来劝说皇阿玛。
这天朱棣正在府中逗弄造化玩,十三阿哥风风火火地上门,刚进院门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四哥,外面都说要送补不上缺的八旗子弟去恳田,这是真的吗?”
朱棣摸着造化黑亮滑顺的皮毛,漫不经心地冷笑道:“自然是假的,不过是皇阿玛专门让人放出风来,用来压魏老大人那些丑事。”
十三阿哥满脸惋惜,黑浓的剑眉皱在一起,失落地轻叹道:“还以为是真的呢,为此我还好生纠结了一番,要不要请旨一并过去呢!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没成想竟是假的,我还以为是你说动了皇阿玛呢!”
朱棣放开造化,随手扔出去一块大棒骨让他去捡,这才认真看向十三阿哥:“你怎知这是我的主意?因为我贪财又吝啬的坏名声?”
十三阿哥疑惑地眨眨眼,不好意思地尬笑道:“四哥说笑了,这可是造福八旗子弟的大好事,我只是觉得您极为推崇前朝的兵田制,这两者颇为类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