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昉现在成为了金国的统领之一。
虽然因为金国改制,勃极烈的制度,正在逐步被中原王朝的官阶所代替,但是依旧是一个极其尊崇而且不可替代的官阶。
赵桓给了韩昉诏命,代天子牧守百姓。
这道诏书,就是韩昉以后在金国做事的依仗。
宇文虚中的艰难,赵桓详细了解过,而大宋的价值观也导致宇文虚中一辈子都要背负贰臣这个骂名。
赵桓不能让韩昉回到大宋的时候,再背上一个三姓家奴的称呼。
他给了韩昉,大义。
悲剧上演一次就够了,自己一点教训都不吸取,才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连赵英都认为韩昉是一个三姓家奴,可想其他人的想法。
赵英笑眯眯的说道:“官家,岳将军已经行至天德州,昨天刚传来了军报。”
“要不说这驰道就是好用呢,从来州到山海关只用了小半天的时间,从山海关到燕京,再到大同,只有了三天不到的时间。”
“而从大同府到河套却需要十几天,造的时候嫌贵,用的时候才知道这么方便。”
赵英把这个贵字咬的很重。
赵桓看着赵英问道:“你还在心疼当初大同府到奉圣州军堡的驰道,内帑垫付的那五百万贯银钱对吧。”
赵英就是一个掉进钱眼里的人,他一眯眼,赵桓就知道他又在说当初之事。
赵桓垫付的启动资金,修建的大宋第一条驰道,由大同府到奉圣州。
本意是互为犄角,攻守有据,防备金人南下攻打奉圣州,大同府好进行驰援。
现在金人被全面赶出了辽阳府,这条驰道就变成商路。
但是赵桓内帑垫付的这笔钱,到现在国帑都没还回来。
赵英不管用什么理由提起这条路,总是想着把这笔钱要回来,这都三年了,国帑依旧没有还钱的意愿。
“官家什么都清楚。”赵英嘿嘿一笑,他也知道自己唠叨的有些多了。
赵桓语重心长的说道:“家天下和国天下不一样,国帑不还就不还了。你看现在金国这从家天下变成国天下,走的多难?咱们就不要往回走了。”
以现在大宋国帑的积蓄,还了这五百贯极为简单,简单意思而已。
但是这账并不是五百贯那么简单。
还有陈留门军民的抚恤、河东路、河北两路的常平仓,大宋内帑垫付的两千万贯,平州城的两千万贯,以及现在津口市舶司的船坞和整个高丽的投资。
这垫出来的五百贯算清楚,这剩下的将近万万贯的钱财就得算清楚。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或者中等意思可以解决了。
国帑没这么多钱,每年的税赋都有定数,也都有去向。
赵英才不管这些国家大事,他掌管内帑,这笔坏账死活算不清楚,就是他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