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世纪70年代末开始,直至目前,香江电影在一批二战后出生的年轻导演的带领下,掀起了一股被媒体誉为“香江电影新浪潮”的电影革新风潮。
相比于本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最后影响拓展到全世界的“世界电影新浪潮”,这个时期香江电影的革新虽然达不到那种影响力,却仍然对于整个华语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电影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勇于掀起革新的香江电影,已经成为亚洲电影文化的标杆,同时在大批香江电影作品的推广之下,将这股文化风潮传遍了整个东亚地区。
作为亚洲地区,最紧跟世界电影潮流的先行者,对扶桑及高丽国的电影文化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股浪潮之下,香江地区诞生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这其中也难免会出现不少滥竽充数之辈。可以说,在楚言收到的所有邀约之中,经过他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筛选,真正值得他考虑的,也就只有四家而已。
以楚言一直以来,做事都非常有计划性的性格,为了充分了解各家电影公司的实力和背景,确保自己不会在签约电影公司的时候走弯路,近几个月来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首先,从香江电影的源头上来看,此时的香江电影,基本上可以被认定为,本世纪初诞生于魔都的华国电影的延伸。
虽然,早在1923年,香江也曾诞生了由黎氏兄弟所创建的“民新影画片制作公司”,该公司也曾拍摄了纪录孙钟山先生麾下大军北伐全程的纪录片,并拍摄了梅兰方先生演唱的京剧戏曲片段。
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该公司不得不在1925年便草草收场,公司解散前,仅仅完成了一部由《聊斋志异》所改编的电影《胭脂》。
受到1925年香江地区大罢工运动的冲击,此后香江地区电影传承断绝,故此后世认为黎氏兄弟应为香江电影开荒者,但不足以称为一代电影人。
香江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几乎全部是在二战爆发后直到华国立国之初这段时间,因为各种理由,从魔都移师香江的华国电影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江影坛三巨头之二:长城电影公司和邵氏电影公司。
其中长城公司的前身,于1949年在魔都成立,后转战香江,并在长城公司成立后,又分别成立了“凤凰”和“新联”两家联盟公司,被香江市民合称为“长凤新”。
直到1982年,“长凤新”刚刚与“中原”公司合并,正式改组为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邵氏公司也是在本世纪20年代成立于魔都,后转战南洋地区,二战结束后才立足香江。
至于当时三巨头的最后一家——电懋公司(后更名国泰),则是由南洋华人家族所创建。
只可惜,及至80年代,电懋(国泰)公司已经和当初也曾风光一时的“中联”及“光艺”等公司一同,退出了香江电影的舞台。
但当年从这三家公司中涌现出的王天森、曹大华、谢弦等人,都还活跃在香江影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