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什么?《清明》不是杜牧写的?”
“疯了吧?全国人民都知道这诗是杜牧的!”
“我三岁儿子昨天刚背了这首诗,这首诗绝对是’锄禾日当午‘这种妇孺皆知的作品啊,怎么可能不是杜牧的作品。”
“我承认李亦儒脑力无敌,但智力好不等于学识强啊,会背诗不等于真懂事啊!”
“说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这就离谱了,如果不是杜牧写的,教材上怎么可能冠上杜牧的大名呢!”
“对啊,全国学生共用的教材还能错么?从我爸爸读小学的时候开始,这首诗它就是杜牧的啊!”
……
演播大厅里漫天而来皆是质疑的声音,此时如果换成其他人可能就慌了,但李亦儒安之若素。
不过他有些好奇,在前世,《清明》这首诗在学术界很有争议,很多学术大牛认为基本上不是杜牧的作品,但也不是完全绝对的。
因为证伪这件事是极难的,首先年代久远,其次你无法让逝者开口。所以说在考据这件事上,基本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能说以现有资料来看分析,某件事情正确与否的概率倾向。
关于《清明》这首诗的争议,在前世对于从事专研古诗词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看眼下的场景,好像在场的选手中也大部分人并不知晓。
十六强选手中,有五位是古代文学这方面的高材生,这其中除了董劲夫外,剩余四位都是懵逼的状态。
或许,这一世的学者,把精力放在考据上的人相对很少?
李亦儒正在思考的时候,导师王玉春突然提起了话筒:“李亦儒,杜牧的这首《清明》妇孺皆知,每一个小学生都会背诵,在学术界,我们也没听说过《清明》这首诗的争议,怎么你却偏偏认为不是杜牧的作品呢?”
李亦儒一看到王玉春就郁闷,上期节目结束之后,在和选手们的交流中,李亦儒才知道自己被耍了。
上期节目李亦儒和王玉春争辩“山无棱”的问题,二人各持己见,当他辩赢王玉春的时候,王玉春来了一句“果然是没考住啊”才结束了争辩。
李亦儒当时“恍然大悟”,原来人家导师在通过争辩的方式引导考核自己。可事后听了马剑和枫林晚他们一席话,他才明白原来这很可能是王玉春的套路,如果她发现自己的言论错误了,总会以类似于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开脱。
前一秒还觉得这位导师不错的李亦儒,下一秒就觉得她好虚伪啊!
哪有这么办的,争辩不过发现自己错了就大方承认呗,把自己当猴耍呢啊?
李亦儒他啥时候吃过亏啊,尤其是这种暗亏!明明认认真真跟你学术探讨,你讨论不过就说我其实在通过这种方式考核你,玩呢?
李亦儒这时笑道:“我说《清明》并非杜牧作品,是有一定依据的。”
王玉春:“依据何来?”
“杜牧最早的文集是《樊川集》,是由杜牧的外甥裴延翰编次的,但这个文集中并不见收录此诗。
晚唐过后,来到北宋,概编《樊川别集》以及《樊川外集》中,也均《清明》一诗。
《清明》这首诗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的出处,出自于南宋孝宗时期编撰的类书《锦绣万花》。该书《后集》下录有《清明》,注’出唐诗‘,但既未署杜牧名,也’清明‘题名。
这是据杜牧逝世336年后,《清明》这首无署名无题名的诗首次出现在现今可查的资料中。
大家明白这个概念么?”
现场观众窃窃私语:
“按照李亦儒这意思,《清明》这首诗出现在南宋的时候,是没有作者的无名诗,当时也没人认为是杜牧的作品?”
“336年哦,什么样的诗能336年后重现天日啊,正常的流通是不可能的,除非埋在地底下被人考古出来了,或者藏在老宅的墙体夹层里,拿出来一看,嘿,《清明》!”
“不,拿出来一看,嘿,《四十二章经》!”
“草,还特么《葵花宝典》呢!”
……
李亦儒这时候道:“有观众觉得这一定是后世出土的,但后世出土为什么不署名杜牧呢,而且也不存在后世出土的问题。
在现在可查的资料中,这首诗真正以杜牧署名《清明》题名出现,是出自于刘克庄的《分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