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像四大家族这样的大世家,自己家中早已和皇室纠缠不清,尤其是他们的女儿或多或少都已为后宫妃,生下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皇子。
在这样的先天优势下,有谁会不在意这唾手可得的权势,而是放弃帮助自家的皇子夺位,安安生生地就只做一个名贵的世家呢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诱惑面前认清形势的。
宁家在背后支持的三皇子司马恪已经落败,而宁家也因为这件事损失惨重,几乎整个家族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宁家为四大家族的事情,似乎就这样成为了历史洪流中微不可察的疑道。
而王家,也是这样的。
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心中的经历可能远比他能想象的要更多更多。
首先是以为自己在一众的皇子争夺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自己支持的太子一脉最终坐上了皇位。
可是没想到太子司马昭说翻脸就翻脸,狠狠地伤了一把他们王家的元气,若不是司马婧苓中间出来为他们王家搭了一把手,那他们王家在京中覆灭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了。
不过经此一事,王家也算是元气大伤,再也不复往日繁华。
所以,这填充国库一事,大头就落在了顾家和谢家两家的头上。
虽然这两家好像和晋宁公主的关系挺好的,在景帝驾崩的那一天之前,就主动示好晋宁公主,与她结成同盟。
但,现在相安无事的人,那以后呢
说实在是,司马湛其实有些不太相信他们。
因为他太了解人性之中的贪婪于不满足。
现在可能是碍于形势向晋宁公主及皇权这边低了头,可若是以后一朝得了势,直接有恃无恐地向晋宁公主这边翻脸,也不是不无可能。
所以,司马湛绝对不会像晋宁公主一般,对谢家和顾家完全放下心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度支尚书提出来的国库内不够充盈的问题,确实是摆在司马湛眼前的第一个难题。
司马湛沉吟了好长一会,见众位大臣都没有主动提出解决办法的一丝,心中不禁还是有些沉闷。
虽然他已经预想到了自己第一天上朝的情况不会有多么顺利,但是真正见到了这样的情形,司马湛心中还是难免有一些愤怒以及一种莫名地委屈。
他给自己打着气,又想起了那一天晋宁公主将他从掖庭里接出来时的情形,将这种突然冒出来的软弱狠狠压在心底的角落,努力十分严肃而又威宁的样子说道:
“国库一事,看起来确实有些迫在眉睫,但是也不是不可解决之事。”一旁的政令官与史官都赶紧在奋笔疾书。
“这第二条,是说各位公主亲王的封号。关于这一点,朕更是没有什么意见。晋宁公主所说什么,便是什么。
安宁公主改立为晋宁公主,位尊为长,原有俸禄封地等待遇统统不变,甚至朕也愿意将晋宁公主放在极为尊贵的位子上去。毕竟朕的许多成长,都是经过晋宁公主亲手掌教的。”
司马婧苓听到这里,当即就提出了不同意见,
“小十二,本宫让你做皇帝,可不是想让自己受累的。这宫中的些许烦事,主要还是得依靠你自己以及诸位大臣了。至于本宫,当然是想要清闲的。”
晋宁公主当面叫新帝为小十二,虽然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了晋宁公主的这种无所拘束,但是一声“小十二”,还是狠狠地震颤了他们的心。
不过十二皇子是一点都不在意罢了。
他听了司马婧苓所言,好像只是小声地叹了口气,然后十分不情愿但是又无奈地说道:“好吧好吧,晋宁公主一切照旧,随时自由,这总该可以了吧”
司马婧苓想了想,这才点了点头。
十二皇子便就又继续说道:“那按照晋宁公主所说,安康公主改为晋康公主,安和公主改为晋安公主。楚王立为楚亲王、韩王立为韩亲王。所忧封地俸禄都加一等,一会儿便去将这个圣旨给宣了。”
中常侍“喏”了一声。
接下来,便是登基大典之事了。
只听得十二皇子说道:“登基大典一事,朕与晋宁公主的意见倒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晋宁公主说三天以后便举行登基大典,朕倒是觉得没有必要。反正下个月便要开始改年号了,不如就那一天把登基大典一事同时办了就好。”
众位臣子一听,觉得也有道理。毕竟三天时间筹备登基大典的话,实在是有些过于紧张。毕竟之前一直准备的,是关于司马昭的。现在换了个人,虽然同是司马家的人,但毕竟不是同一位,还是重新筹办比较好。
祠部尚书便当堂应下了此令,并保证到时一定会准备好。
而司马婧苓就好像真如她所说,完完全全不想再管事,全由十二皇子自己作主。
以上都是司马婧苓当时提出来的完了,并也做了具体的吩咐。不过,十二皇子自己,在刚刚则又自己想了一条政令。
他说道:“朕原本心中就有一个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有头绪,可今日经过前罪帝之事,脑中忽然就生出了具体的计划。
罪帝说万民皆贱,他们的死活与我们无关,但朕不这样认为。他们是我大御的基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其实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
就比如说西延地区灾荒一事。
其实西延这个地方,本身的气候及社会环境就不怎么好,朕查阅史书,也发现西延这个地方经常发生灾荒。
可是即使这样,我们的臣子却依然没有重视它,去想办法解决它,而是等着靠朝廷的救济度过一年算一年,这样的臣子,有何用呢
所以,朕准备将新建立一个官吏奖惩机制,首先就要从这些在郡县上不干事,不作为的官员臣子上做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