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宣陵孝子”之事,皇帝刘宏与士大夫们闹得很不愉快,士人们都耻于与那些孝子共事。
蔡邕的调和劝谏收效甚微,朝廷两大势力之间依然相互攻讦扯皮,拿天下大旱和灾异做文章。
南方大汉帝国的日子不好过,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就过得更苦了。
草原上的旱灾与蝗灾,让鲜卑人的畜牧生产陷入了困境。
为了活命,鲜卑各部纷纷南下寇掠幽州、并州和凉州。大汉北方边郡再一次狼烟四起。
护乌桓校尉夏育被鲜卑人骚扰了几年,早已对鲜卑人恨之入骨。
在打退幽州方向的进犯之敌后,夏育主动请战,对朝廷上书说:“鲜卑贼寇入侵边境,自春天以来,已发生三十多起,边郡百姓不得安居,苦不堪言。
臣请调集幽州各郡的部队出边塞攻打鲜卑,用一冬两春的时间,就一定能够消灭敌人,消除边患。”
夏育主张对鲜卑人主动出击,大面积杀伤鲜卑人,将其彻底打垮,让鲜卑人失去战争潜力。
然而,夏育的请战遭到了朝中众臣的反对,最终朝廷没有同意。
群臣反对的理由,当然是出塞远征太费钱粮了。
孙子兵法里就说了: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
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消耗千金。
按照日费千金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不仅是耗费钱财的问题,为了给远征军输送粮食,还需要征用大量的民夫、骡马。
这些民夫、骡马不仅同样消耗粮食,而且不能再投入农业生产。
那么,次年必然会造成粮食欠收,国家的税赋也无法正常收缴。
所以,打仗其实就是打的国力消耗。
凉州的几次羌乱,就打得大汉几乎破产了。
如今天下大旱,眼看着粮食欠收,府库本就盈余不多,怎能支撑大军远征?
群臣拥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反对出征。
于公于私,大地主豪强出身的士大夫们都不会支持征讨鲜卑人。
如果鲜卑人占据的是适合耕种的肥美之地,这些士大夫绝对义愤填膺,与鲜卑人不死不休。
因为,打下来的土地,终究是世家豪强们的囊中之物。发动战争,是要讲究收益的!
鲜卑人那里有什么?草都长不出几根的苦寒之地!莫说是耕种,听说连羊都快要饿死。
那种地方,毫无征伐的价值。
群臣大多都是内地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出身,算的都是经济仗。
因为同样的原因,当年他们差点放弃凉州,更不可能支持对鲜卑人用兵了。
面对鲜卑人的劫掠,边郡汉人百姓可以向内地迁移嘛!来充实我们的人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