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逸澜他们,大静县城本身就不大的街道现在更是被塞得水泄不通。
由于民众的呼声太高,“明使”李逸澜时不时就得出来和热情的朝鲜百姓招呼一番,气氛颇有点后世驻外大使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夹道欢迎的意思。
联想到后世朝鲜半岛上的局面,李逸澜也是感慨万千。
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挪到了大静官学。
李德山向崔镇南等人道谢,最后来到李逸澜跟前。
这个老学究,在大静县教了半辈子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民众夹道相迎的是明使,但深究起来,这场面的起因是自己要回官学啊!
心里想着这样的关系,李德山已经衰老的面庞散发出来难得的红光,走到李逸澜面前深深一拜!
方才身肩翻译之责,李德山恪尽职守,全程不苟言笑,是在尽职;而这时,李德山回到自己儒学门生的身份,朝大明使者而拜,是在尽忠。
李德山一拜,早已经在官学门口等候的儒学弟子们也齐身下拜。
快步走上前,李逸澜搀扶起李德山,称赞道:“德重如山!”
.......
出了大静县,接下来一天的赶路时间里,崔镇南吸取了教训,不再入沿途县城休息,只在官方驿站停留。
当晚,大家也在驿站歇息。
李逸澜依旧是和方治在一个房间里,李逸澜睡在靠墙的床铺上,方治则贴着门口睡。
一片漆黑中,方治翻了个身,对李逸澜说道:
“李公子,其实今天我们到大静县的消息,我知道是谁说出去的。”不过其实李逸澜早就发现了。自从金耽仁朝自己塞人之后,李逸澜就一直在观察新人的表现。
“金永那小子嘛,我知道。”
“嘿嘿,李公子果然历害。我也是那小子朝我比划后,才反应过来是他说的。”
方治回想起白天金永朝自己比划时的那个得意劲,忍俊不禁。
在船上,方治和其他几个家丁一样,都是年龄最小的那一批,见了谁都得叫大哥。这次终于结识了比自己还要小三岁的金永,方治第一件事就是教金永汉语中“大哥”怎么说。
一天下来,两人虽然言语不通,但是竟然也有点熟悉起来了。
金永还是典型的少年心性,透露李逸澜进大静县的消息,恐怕更多是为了让乡亲们知道自己跟着明使在“混”了。
虽然金永这样的做法给崔镇南带来了很多烦恼,但客观上在大静县树立起了所谓“明使”的声望,这对于还停留在浦口的船上众人来说,多了一份声望上的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只不过。。。
“明天进了济州府城,务必保持低调。”李逸澜叮嘱方治,“陈财副和林总管那边我明天起来也和他们说说。”
“另外,也得管管金永那小子的嘴巴,进了府城我们就得低调行事。”方治感到有些不解:“这是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