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对于组建班底是渴望的,他嫌麻烦,要啥官找吴彦谈去,有多大能耐做多大的官,现在也好,将来也罢,只要不背叛,这个未来小朝廷怎么折腾,他才不管呢。
但是,军权必须要牢牢握在手中,至少也要有吕征丶董迪这样的人领兵才行。
六部,御史台,提邢司等等部门多了去了,只能先搭起来一个简易的框架就行。
吴彦六部之首,未来的宰相,未来的三公。
六部的尚书,左右侍郎。
吴名掌控兵部,兵部重中之重,暂任右侍郎。
其余各部,都安置了侍郎或以下的官职,年岁小,无经验,需历练。
空出来的高级位置,待以后招贤纳士,有能者居之。
哪个部门需要什么人,通通从私塾里调人,能力高低无所谓,对口就行,不要求能干啥大事,跑腿就好。
注:以上都是文职概述,今后在书中不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官职的介绍,文武散职称也不会有。
实在太啰嗦了,简单提一下,一笔带过,看懂就行,主要是我不懂。
第二天,中午,外面下起了小雨。
小宝伺候吴天洗漱,吃完饭就来到了偏厅,一路上四个禁卫寸步不离的跟着,偏厅已经改为光明殿了,殿内还有一块牌匾,蓝底金字还有祥云朵朵,正大光明四个金漆大字很耀眼。
铁柱的禁卫军人数从二十余人,扩充到了一百多人,主要负责吴天的安全等事,小宝对统兵不懂也不感兴趣。
吴天进入光明殿,发现了不少生面孔,文职一边老少都有,武职这边年轻的不过二十,大一点的都有四十来岁的,估计这都是在分支有头有脸的人物。
他那把椅子换了个很大很宽敞的,虽没有雕刻蛟龙图案啥的,瞅着挺顺眼,吴天走过去坐下。
吕征和董迪是站在武职那一边的,还是最前面,仅次于吴名吴谋心身侧。
吴彦为六部百官之首,还是与昨晚一样坐在右侧,本该是一坐群站,现在是俩座群站。
君臣见礼,当然不是大礼,那是智慧未开的野蛮人,才会弄什么跪拜大礼。
吴彦率先开口:“主公,您昨日有意先称王,议事之前就把这个事定下来吧,至于国号不急于一时,您看?。”
吴天一听,顿感麻烦:“那封号和国号,一般都是怎么来的?”
吴彦耐心将解:“以往朝代更替,没一个是攀附前朝正统的名号立国,然后也被后人视为正朔,成就一番盛名的,所以不能取与前朝相同的国号。
一般都是以起兵地名或者爵位来命名国号。
五代十国时期南部诸国大多以古时之地的国名命名,如马殷的楚国、钱锍的吴越等等
秦就是因为封在秦地,宋是因为赵匡胤是宋州节度使,国号为宋。
还有刘邦被封为汉王,所以国号为汉。杨坚是随国公国号为隋、李渊世袭唐国公国号为唐。
当今,北元的国号有些变化,忽必烈选定元作为国号纯粹是因为元本身的意思是大,彰显疆域之辽阔。
被其他被异族统治时期有……这个不说也罢!
主公,您一没爵位,二没封地,将来也继承不了万户侯的爵位和封地,您可以自封王号。
主公志向高远,必定与整个天下为敌,天下士林是否承认您的地位,已无关紧要。但是,天下穷苦百姓,一定会视主公为君父。”
哦,这样啊!吴天听明白了,自封为王是野路子,那又能怎样呢?最终还是要用实力说话的。
吴天:“那就汉王吧,因为我喜欢刘邦,国号以后再说,看心情吧。”
这……
吴彦等人顿感无奈,跟个啥也不懂的人说啥都没用,还看心情,过家家吗?既然喜欢汉王,那就这样吧。
待三个月后,正式举事的时候登基称王,青阳县格局虽小,并不耽误举办登基大典,满世界横竖都是敌人,早点晚点称王是一样的。
就这样,议事开始了。
话题中心就是军事问题,秘密征兵丶练兵丶选择练兵地点丶战马来源丶军需物资丶后勤粮草丶攻城器械丶等等,都需要大笔钱财支撑。
还要在不被外界发现的情况下完成,虽然很困难,但也没有不能操作的可能。
骑兵丶步卒士兵来源就在各农庄庄户,护卫,奴隶中挑选,会骑射的,绝大多数都是吴姓子弟,和各庄护卫中挑选。